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乡村资讯 > 辽宁农村“初中进城”得与失

乡村资讯

辽宁农村“初中进城”得与失

来源:瞭望周刊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31日
教育布局调整,需要广泛征集当地居民意见,而不是政府一刀切,特别是一些交通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慢的农牧山区切忌盲目跟风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莹赵琬微

针对县域中小学设置过于分散、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辽宁省自2010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撤并了127所农村薄弱初中,在喀左等11县(市)县城新建了15所标准化初中,受益农村学生5.6万人。辽宁农村“初中进城”效果明显,一些学校硬件设施达到省内最先进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明显。但也有专家担忧,将年轻一代从农村社区中剥离出来,是对农村的“文化剥夺”,将加剧农村社会的凋敝,同时集中办学在学生安全管理上也存在隐患,应因地制宜开展。

规模庞大的“进城”初中

占地300余亩的校园内道路宽阔、环境怡人,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建筑宏伟气派。来到辽宁省铁岭县,远远就能看到县莲花中学一幢幢蓝色尖顶、红白相间的标志性建筑。而校园里的设施环境,完全可与一所小型大学媲美。

总投资约3亿元的铁岭县莲花中学是辽宁省第一所将县域内大部分农村初中彻底合一的“初中进城”学校。学校于2010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集纳了铁岭县10个乡镇、12所初中的7000余名学生在此学习生活。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虽然同在一个围墙内,学校还是分两个学区安排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

“建设莲花中学就是要为全县的孩子办一所优质的学校,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进城读书。”铁岭县教育局局长于泽辰说,县里另有4所农村初中因为离新城区较远予以保留,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原来学生每天要提前到校一小时生炉子,天气冷时炉子不好生,第一节课都上不了。炉子到中午就不点了,教室里烟味大而且冷,学生都戴手套上课。”原双井子中学教师鲁秀杰回忆说。而现在的莲花中学,每个班都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种实验室、体音美教室、体育馆、小礼堂等一应俱全,还建设有先进的微格教室,装有电视摄像、录像等系统,教师在这里授课全校师生可实现同步观摩。

2011年,辽宁锦州市黑山县也实施了农村中学进城工程,分两期建设成两所初中。共撤并22所农村中学,8000余名学生分别到县城内两所初中就读。

本刊记者在黑山县第二初中大课间活动现场看到,4000多名学生整齐地站在塑胶操场上,纵横队形一丝不乱。冬季长跑的口令下达后,学生分成无数条长龙,井然有序地在各自的区域内绕圈奔跑。随后,还做了《舞动青春》广播体操和养生操《八段锦》,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学生动作规范,精神面貌十分饱满。而在过去的农村操场,“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基本无法开展大课间活动。

农村学校的新变化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初中进城”使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大幅提升,师生面貌有了全方位变化。

一是教学设备设施实现省级标准化配备。喀左县教育局局长乌桂英说,长期以来,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学器材、设备设施不全,部分乡镇中学由于缺少师资或设备,不能开设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课程,实验课靠教师讲,音、体、美等学科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

实施农村初中进城以后,喀左县新建的两所初中都有了音乐、美术教室,实验课开出率100%。学校还建有标准的塑胶草坪田径场,体育设施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与此前一些破旧的农村初中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学生生活条件比原来大有改善,但经济支出未增加。记者在多个县区了解到,因为初中为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学生学杂费、住宿费均免费。而在住宿条件上,与一些学校原有几十人一屋的“大通铺”相比,现在的初中学校,均为8人间宿舍,枕头、被褥等免费配备,公寓内设有水房和厕所,住宿条件较好。

在饮食上,学校完全成本供应,县财政还给予补贴。莲花中学初二学生朱健说,以前上小学时,午餐在学校门口买个盒饭就要4元钱,现在学校一天三餐,午、晚都是两菜一汤,一个月只要180元。

校车方面,因为大多学生均为住宿制,在校住10天休息4天,所以使用校车频率比原来大为减少,费用也相应降低,黑山县初中进城学生人均校车费半年仅150元,部分地区还实现了免费校车。

三是降低了辍学率,教师发展空间更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防止少数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因生活费用增加而念不起书的问题,喀左县财政每年为每名特困学生补贴2000元,每名贫困生补贴1000元,解决生活费用问题,现年均受助学生近2000人,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

学生整体成绩提升明显。黑山县二初中校长张兴波说,原来农村中学的平时成绩与城里优势中学平均相差40分,目前二中学生成绩与其相比已经缩小至10分。莲花中学开展教师素质提升3年行动计划,在不久前的全市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莲花中学8名教师代表铁岭县参赛,获全市8个县市区总成绩第一名。

农村“初中进城”

尚需进一步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刚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基础教育发展必须关注城乡一体发展的问题。辽宁农村初中进城是农村教育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一种探索途径,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很多地区采取的‘以城带乡’、‘城乡结对’或支教等方法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方法都没有改变观念和文化。农村初中进城直接让农村的学生们浸润在相对较发达的环境和文化中,能更有效地实现‘人的城镇化’。”成刚强调说。

也有专家认为,一味提倡城市教育取代农村教育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将农村初中集中到城区建设“巨型学校”,会出现因规模过大带来的学校管理压力大、学生安全隐患多等种种问题,更会导致国家多年以来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付诸东流,出现城区教育资源紧张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并存的结构性浪费。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认为,封闭式管理的初中学校,对于学生的成长不利。首先,离开家庭、集中住宿不利于青春期学生的成长发育——生理期的情绪波动、想家的情绪都难以排解;其次,学校对教学的强调容易导致忽视学生的个别化的心理需求,加之学生高度集中,教师精力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和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再次,学生大量集中在一处,人身安全尤其是女学生的人身安全风险更高。

此外,撤点并校、集中办学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将年轻一代从农村社区中剥离出来,割断了农村社区文化传承的脉络,阻断了学校带动社区发展的可能,比如学生、学校集中到城市地区后,原本农村地区的科技扫盲、文化扫盲将更加难以推进,无形中会加剧农村社会的凋敝。

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等专家建议,教育布局调整,需要广泛征集当地居民意见,而不是政府一刀切,特别是一些交通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慢的农牧山区切忌盲目跟风。同时,要注意进入城市之后的社区文化融入的培养。不要“整体搬迁”、“与世隔绝”的教育方式,而是需要与社区进行融合。应该思考:这样的做法,对于乡村社区来说,是有文化剥夺的,让农村的少年搬到城市,如果学生没有融入城市,也与城市进行了剥离。

成刚建议,“初中进城”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一些地方政府常常花巨资建立学校,但运转经费不够充足,导致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简陋,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必须加强财政经费保障,满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相关要求。此外,需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校长、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培训,不断规范学校内部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