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县域发展模式   >  珠江模式   >  县市风貌
  • 21世纪积分制入学的政策争议与变迁:以珠三角为例

    作者:阮志航 罗琦韵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积分制入学已成为不少城市回应流动儿童入学需求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以珠三角为例,梳理了2009~2022年积分入学政策的起源、扩散与变迁,着重讨论2016~2022年各地积分政策修订过程中围绕不同积分项目的争论。本文认为,积分制将原来的非正式入学渠道正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渠道。但正式化本身有其代价,在政策修订与实施过程中如何保障流动人员的参与和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值得更多关注。

  • 珠江三角洲移民结构与城镇社会特征

    作者:周大鸣 马磊磊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本文从移民的结构和历史出发,梳理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历程。首先,历代王朝重视珠三角地区的布防,且常派有重兵驻守戍卫,大规模的调兵驻防和修护城池始自明代。明代中后期,部分卫所军城演变为新的综合性城镇,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体系因此得以发展、完善。其次,自秦汉始,快速发展的商业和贸易交流吸引着大量的内外商人来珠三角地区交易,商业移民的进入为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及历代对岭南的开发,广东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并拥有瑶族、壮族、回族和满族等民族的人口格局,为珠三角多元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 移民与珠江三角洲城镇的发展

    作者:周大鸣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本文从移民的视角来看珠江三角洲城镇兴起与发展的过程。秦朝统一全国后,内地移民开始大规模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移民迁入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也将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这里。隋唐五代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时期,专业化城镇和农村草市逐步兴起,珠三角城市群也开始不断扩大和发展。宋元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移民的注入使这一地区得到迅速开发。明清时期,外来移民不断增长,工商业的发展,沙田的开发,使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发展成熟并走向繁荣。
  • 珠江三角洲经营型移民的社会流动

    作者:周大鸣 田洁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本文利用对智升学校的田野调查和滚雪球式访谈所收集的资料,分析经营型移民的社会流动。经营型移民的社会流动虽然完成了地域流动和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流动,却并没有实现社会身份的转变与社会阶层的流动。城乡之间社会流动以及社会阶层上升的最终实现以“流动人口”成为“本地人”为标志,即移民完成在迁入城市的定居,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经营型移民发展事业一方面离不开在当地社会中建立的新的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的能力将原有的亲戚老乡等纳入这个网络中,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 珠江三角洲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

    作者:周大鸣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看广东农村40年来的变迁。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农民工成为广东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广东经济快速发展和快速的城镇化。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自然村的社区化、行政村的集镇化、集镇的市镇化、县城或中心城区的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珠三角地区呈现出从一个地域社会向移民社会转变,从一种地域性文化向多元性文化转变的过程。但在人口异质性不断增强的同时,文化差异也引起了地域性歧视。总体来说,政府主导与地区自发增长相结合、敢于制度创新、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使珠三角发展的特点。
  •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作者:周大鸣 肖明远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本文以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管理的一些关键性政策为主线,考察外来人口问题的根源。针对城乡户口身份的不同政策,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等。改革开放后,巨量外来人口涌入珠三角,城市采用控制人口的政策,过去的乡村在厂房的建设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下,迅速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由于外来人口的政策没有真正将外来人口当作城市的新居民,21世纪的最初几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几个地区,普遍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当前,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珠三角地区人口迁移数据分析

    作者:周大鸣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本文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文化变迁等视角对珠三角地区人口迁移数据进行分析。移民是观察城市社会脉动的一个窗口,珠三角地区内部“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推动人口在少数中心城市集中向更广阔的区域去集中”。人口的迁移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珠三角产业形态演变与流动人口结构密切相关。人口的迁移会带来融合的、多元的文化状态,作为全国流动人口的最主要流入地,珠三角地区移民文化浓厚,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包容性强,文化也更为多元。此外,从政策角度来看,我国人口的流动与流动人口政策的实施与调整交互进行。
  • 珠江流域的族群与文化

    作者:周大鸣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本文简述了珠江流域的族群分布、区域文化及相关研究现状。珠江流域内主要居住着壮、苗、瑶、侗、布依、傣、仫佬、毛南、彝、水、仡佬、回等世居少数民族群体以及平话人、广府人、客家人、福佬(潮汕)人等汉族民系。以“那”为本的生计方式是珠江流域各地民族群体颇具共性特点的文化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平等政策贯彻落实、区域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珠江流域各民族群体传统的孤立、封闭状态。当前,有关珠江流域族群与区域文化的众多表述所呈现的,通常都是一些碎片化的地方性奇特风俗习惯,难以阐明珠江流域族群与区域文化的实存状况。
  • 我的珠江三角洲研究之缘

    作者:周大鸣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从事珠三角乡村都市化研究、珠三角农民工与移民的经历和成果。中国的改革开放肇始于珠三角,相应地,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在全国先行一步。本书作者周大鸣教授1978年至今先后受教、执教于中山大学,对珠三角的研究与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经历了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周大鸣教授对珠三角移民与城市化的研究重点也经历了从代耕农到厂工再到城市新移民的迭代。可以说,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成就了其学术研究,不断带给他新的学术启发。
  • 移民与城市活力

    作者:周大鸣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本文对城市活力与移民的关系进行实证性和理论性思考。人类学视角下的“城市活力”可以表述为:在移民时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围绕在城市中生活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本地居民,也包括外来移民,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强调共同感的概念,包括移民在城市中的生活感、舒适感和安全感。在移民与城市活力的关系上,首先,移民为城市活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本积累,为城市的内生性增长以及活力的提升提供原动力;其次,城市可以通过吸纳移民提升经济活动人口的活力;最后,通过吸纳移民能够很好地促进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第 /25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