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时间
全部2019年2017年2016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1年2000年1999年1998年1997年1996年1995年1994年1993年1992年1991年1990年1989年1988年1987年1986年1985年1982年1980年1978年1975年1973年1970年1965年1964年1960年1958年1956年1955年1954年1953年1952年1951年1950年1949年1948年1947年1946年1945年1944年1943年1942年1941年1940年1939年1938年1936年1930年1921年1920年1914年1911年1910年1900年1871年1870年1868年1852年1849年1840年1830年1820年1815年1811年1799年1761年1760年1751年1741年1740年1688年
检索词
-
乡村艺术团:让百姓成为文艺舞台主角
作者:陈中权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乡村艺术团建设将农村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和广大村民进行系统化整合,让村民既当演员又当观众,变“独乐乐”为“众乐乐”,通过品牌化经营,形成了农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公共文化供给新模式。乡村艺术团激发了广大村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内在需求,使村民成了乡村文化阵地的主人和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角,是满足物质上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搞活乡村文化的生动实践。在如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方面,乡村艺术团的基本经验在于建构起政府、社会文艺组织和基层群众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
毕节试验区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析
作者:颜强 王红霞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深入挖掘毕节试验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将文化资源优势创造性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从而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这对推动毕节试验区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具有双重意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毕节试验区文化产业主要成效,分析发展优势,总结经验启示,系统提出五大发展路径以期助推毕节试验区乡村产业与文化协同振兴。
-
皖北农村脱贫攻坚的路径选择
作者:刁鹏飞 孙文中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本文介绍了朱岗村精准扶贫精准脱研究的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梳理相关文献,确定分析框架,总结了朱岗村精准扶贫的情况和脱贫攻坚实践经验。 -
大新县的土司文化与特色乡村
作者:黄小芬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本文介绍了大新县的土司文化与现有的特色村寨。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利用少数民族首领代天子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策,主要盛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壮族土司制度源远流长,现如今,当地大力发掘特色土司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文化旅游发展当中。除土司文化外,大新还有丰富的知青文化和多样的民族文化,许多旅游村寨以此为依托建设。 -
大新县的精神文化
作者:黄小芬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本文从以壮语为主的语言文字文化、由军事训练项目演变而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以花山岩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兼具壮汉特色的节庆文化与礼仪习俗以及独特的丧葬文化等角度介绍了大新县的精神文化。 -
大新县的物质文化
作者:黄小芬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本文详细介绍了大新县的物质文化,包括兼具渔猎与农耕的生产文化、丰富多样因地制宜的饮食文化、富有民族特色以及边防特色的建筑文化,并按照土司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时间顺序梳理了大新县的经济文化发展。 -
大新县概况
作者:黄小芬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本文分别从自然地理、自然与经济资源以及人文环境三方面对大新县的基础情况进行了介绍,详述了大新县的地理位置与区位特征、大新县历史沿革、人口与行政区划、当地盛产资源、县内重要历史人物、地名由来及社会文化情况。 -
大新县的文化与旅游融合
作者:黄小芬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本文分述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文化与旅游相融实践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旅游与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文化与旅游融合是旅游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发展旅游特色的重要途径和产业链延长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旅游形象的提升。文化与景区、乡村旅游、创意街市、研学旅游可以融合,融合时需要注重原创性、审美性、艺术性和体验性。 -
大新县的制度文化
作者:黄小芬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本文从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三方面论述了大新县的制度文化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壮族的择偶方式、择偶标准及婚俗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在生育制度、育儿习俗、夫妻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保持了一定的民族特色;社会制度从古代的习惯法逐渐发展到村规民约及都老制。 -
从孩子的真实生活出发——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缙云探索”
作者:徐乐新 吴丽明 刘勇武 樊旭彪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通过改造校园,改革乡村学校课程,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内在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师和校长队伍,立足乡村,助力“生长”,缙云教育实现了让孩子就近“上好学”、共享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缙云的实践探索,表明乡村教育应继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的、适合自身的教育。同时,缙云的探索也为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及学习的区域经验,有其重要的意义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