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质性研究史
质性研究史

作者:石英

石英##石英

所属图书:质性社会学导论:基于本土经验...

图书作者:石英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报告字数:51458字 报告页数:55页
摘要:本文主要回顾质性研究方法产生、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质性研究方法是包括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法、民族志方法、扎根理论、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的一整套方法体系。这一方法体系自一开始就产生并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本文通过探究其起源,认为质性研究主要发端于三个领域:早期人类学的人种志方法,20世纪初“社会工作”兴起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实务,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量化”研究的“反抗”思潮。同时,本文梳理了质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质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体系的兴起和发展
  •         一 质性研究的类型划分和发展阶段
  •         二 质性研究的理论渊源和思想积淀
  •         三 国外质性研究的代表性出版物和其他交流载体
  • 第二节 西方社会学质性研究几种代表性理论的产生
  •         一 格拉泽、施特劳斯与扎根理论
  •         二 约根森与参与观察法
  • 第三节 国外质性研究的传统与特色
  •         一 美国:发端于民族志的人类学传统
  •         二 德国:方法论反思的哲学传统
  •         三 日本:实地观察、田野范式的心理学传统
  •         四 国外质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四节 质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         一 从妇女/社会性别领域切入的质性研究:参与式方法和行动研究
  •         二 从教育学领域切入的质性研究:概念界定
  •         三 从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切入的质性研究:方法推介与意义探讨
  •         四 农村社会学领域的质性研究:“华中乡土学派”的田野调查与“饱和经验法”
  •         五 从研究方法到学科范式:“质性社会学”的提出
  • 第五节 中国早期社会学自发的质性研究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