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的制度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草原牧区的制度与政策
报告字数:41448字
报告页数:47页
摘要:一些市场社会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在经济运行的大部分时间内竞争是不成立的,实际上草原地区市场化的动因,就在于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牧民对致富目标的追求。牧区经济要发展,就要融入社会分工和市场化中,大力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在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资本化问题,应该理解为一个动态的全球化过程,在具有社会公共资源性质的草牧场的经营 (使用) 过程中,牧民所依赖的草原畜牧业产业的弱质性,决定了牧民增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需要政府的支持。
文章目录
- 一 拨乱反正、大抓生产(1978~1980年)
- 二 家庭生产经营制度的演变和确立
- (一)不同形式的牧业生产责任制
- (二)落实草场的家庭承包并引入市场机制
- 三 内蒙古牧区财税政策的衍变
- (一)改革开放前的税收政策概述
- (二)内蒙古牧区按牲畜头数征税的征收管理
- (三)按牲畜头数征税产生的影响
- 四 改革开放以来流通领域的变化
- (一)政府派购畜产品、牧民自销剩余部分阶段(1979~1984年)
- (二)逐步引入市场机制(1985~2009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
- 五 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与产业全球化
- (一)羊绒纺织企业于逆境中寻求突破
- (二)公民环保意识对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
- (三)畜产品企业返程投资,境外曲线上市
- (四)受金融危机影响,畜产品市场低迷
- (五)草原牧区的自然资源开发阶段(2000年至2020年)
- (六)草原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化
- 六 环境政策引入阶段(2000~2020年)
- (一)环境政策引入的背景
- (二)主要抑损补偿环境政策的实施(2000~2009年)
- (三)增益性的生态奖补政策
- 七 总结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