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生态审美下壮族三声部民歌译配研究
生态审美下壮族三声部民歌译配研究

作者:“生态审美下壮族三声部民歌译介研究”课题组

“生态审美下壮族三声部民歌译介研究”课题组##王伟杰 王月月 李霞

所属图书: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

图书作者:王伟杰 王月月 李霞

出版时间:2022年07月

报告字数:15290字 报告页数:24页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三声部民歌”系我国多声部音乐文化瑰宝。本文综合运用音乐学、音韵学、文学、文化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的相关原理解析了其艺术特色及生态审美形构,并从“诗乐会通”、“元功能对等”与“生态适应选择”等多层面、多向度、跨界面探寻了英译之理路。本文主张以“以歌译歌、形神兼具”为基准,以“异化优先、归化相辅”为策略。一定程度上,“诗乐会通”“元功能对等”“生态适应选择”合力作用,让译词、原歌、原歌旋律三维一体、三线合一可期,也让三声部民歌英译入于化境可望。
文章目录
  • 一 壮族三声部民歌艺术品性
  •         (一)壮族三声部民歌音调旋律特色
  •         (二)壮族三声部民歌歌词特色
  •         (三)壮族三声部民歌演唱风格
  • 二 壮族三声部民歌生态审美形构
  •         (一)自然之美在人类劳动中显现,在壮族三声部民歌中再现
  •         (二)生命之光、生活之美在壮族三声部民歌中回映
  •         (三)亲情之甜、爱情之蜜在壮族三声部民歌中酿成
  • 三 壮族三声部民歌译配之理与路
  •         (一)“切听”“切唱”:壮族三声部民歌译配必由之路
  •         (二)“以歌译歌,形神兼具”“异化优先,归化相辅”:壮族三声部民歌译配准则与策略
  •         (三)壮族三声部民歌译配方法与技巧
  • 四 壮族三声部民歌可译性分析
  •         (一)音乐跨民族、超国界特性预示了译配的可能性
  •         (二)音乐审美共通性预设了会通的前提和条件
  •         (三)中西方文化通约性预铺了跨文化之桥
  • 五 壮族三声部民歌可译限度及应对之策
  •         (一)壮族三声部民歌可译限度分析
  •         (二)跨越可译限度之支点:译者主观能动性
  •         (三)跨越可译限度之法与术
  • 六 结语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