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从游牧到农耕——藏羌彝走廊上的民族生计文化
摘要:多样化的地形地貌为藏羌彝民族迁移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与通道,同时生存于其中的民族为适应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形成从高山草甸畜牧到平坝稻作农耕农牧相结合的生计模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藏羌彝走廊上的民族形成了既能高效利用生态资源获取生存、发展资料,同时又精心维护高原草甸生态环境的文化体系。羌彝走廊上的农耕文化蕴含着不同民族为了适应生态环境、更好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生存要求,而构建的认知体系。
文章目录
- 一、承载民族生计文化的生态环境
- (一)从高山峡谷到平原盆地
- (二)从雪域高原到暖湿盆地
- (三)从生态屏障到地震频发
- 二、藏羌彝走廊上的畜牧文化
- (一)高寒草甸牦牛文化
- (二)高山峡谷牧羊文化
- (三)半农半牧畜牧文化
- 三、藏羌彝走廊上的农耕文化
- (一)垂直立体的农耕经济区
- (二)顺天应时的农耕制度
- (三)特点各异的农业组织
- (四)利用适度的农业工具
- (五)青稞及青稞文化
- (六)农事仪式及节庆中的稻作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