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福建省耕地“非粮化”及其治理调查分析
福建省耕地“非粮化”及其治理调查分析
页数:14页
字数:9662字
出版日期:2022-12-01
摘要: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福建省面临耕地总量减少与耕地“非粮化”的现实问题。2010~2019年,福建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2331公顷,呈现东部沿海地区耕地减少、西部非沿海地区小幅增加的时空分异格局。截至2020年底,福建省耕地“非粮化”率为50.4%,利用类型以蔬菜、油料和烟叶为主,其主要原因在于粮食作物比较效益低、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攀升、耕地细碎化且人均耕地少,以及机械化水平较低等。福建省“非粮化”率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东升西降的格局。治理耕地“非粮化”应尊重和保障农民增收的基本权益,通过规划引导、经济激励、技术改良、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和加强监管等5方面举措,确保“良田粮用”,控制耕地“非粮化”的增量。
文章目录
- 一 引言
- 二 福建省耕地总量与利用结构现状
- (一)福建省耕地总量呈现下降趋势
- (二)东部沿海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西部内陆地区小幅增加
- 三 福建省耕地“非粮化”时序演变特征
- (一)福建省耕地“非粮化”率逐年上升
- (二)耕地“非粮化”利用类型以蔬菜、油料和烟叶为主
- 四 福建省耕地“非粮化”空间演变特征
- (一)福建省耕地“非粮化”率呈现东高西低格局
- (二)福建省耕地“非粮化”率呈现东升西降格局
- 五 福建省耕地“非粮化”的诱因
- (一)粮食作物比较效益低
- (二)土地成本攀升
- (三)农业劳动力成本上涨与供求不匹配
- (四)耕地细碎化且人均耕地面积小
- (五)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乏力
- 六 粮食安全背景下福建省耕地“非粮化”的治理对策
- (一)加强规划管制
- (二)完善耕地粮食生产的经济激励机制
- (三)技术改良提高种粮效益
- (四)规范和完善耕地流转市场
- (五)建立信息化耕地动态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