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性动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功用探析
-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 报告页数:9 页报告字数:8386 字
摘要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一旦作为文化产品抑或文化服务开发,自然也先天地具有这两个属性。当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较多集中于其经济属性,力主在经济效益产生的背景下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动力。同时,从非遗文化属性出发进行的保护开发明显着力不足,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力和产生传承渊源来看,文化属性方面的保护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涉及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即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诞生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特定的地区,根植于这一地区的传统民俗、人文风貌抑或地形地质。正是地方性的不同,造就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来源于地方性不同,其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地方性的特征。
《
相关报告
-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类非...
-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类非...
-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类非...
-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美术类非...
-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类非物质...
-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格阿鲁”史诗保...
- ·苗族史诗《亚鲁王》仪式视域下的归根情...
- ·壮族《麽经》的布洛陀神话研究
- ·《亚鲁王》史诗的现实性特征——以史诗...
- ·少数民族口头遗产的价值评定和传承路径...
-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发展报告
- ·侗族大歌生成新探
- ·苗族蜡染的梯度开发研究——兼论工艺美...
- ·浅探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苗族“祭祖仪式”的符号蕴含——以“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