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花瓶”:20世纪30年代职业女性的形象及其语境

  • 作者:桂涛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 报告页数:14 页报告字数:12961 字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知识女性大规模进入职业领域,与此相伴,职业女性被视为“花瓶”,涌现出大量有关“花瓶”的故事,形成一套“花瓶”叙事。此一现象固然含有现代化论所指出的守旧思想的因素,也有性别研究所指出的“性别压迫”的成分。但是,本文认为有关“花瓶”的论述所蕴含的意味不尽于此。本文把“花瓶”放回20世纪30年代报纸、杂志论述这一问题的语境中,发现女职员被视为“花瓶”主要是因为她们行为“浪漫”,这些“浪漫”的行为又是现代女子教育制度和社会氛围塑造出来的。现代女子教育制度被认为是盲目模仿西方的装饰教育,只教会女子一些装饰技术,为社会培养“花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现代社会氛围,将职业女性商品化,将之转化为国家进步与社会经济繁荣的装饰品。现代教育制度和社会氛围生产出来的知识女性,无法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她们只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装饰物,装点现代中国的门面。因此,有关“花瓶”的叙事实际上也是对现代社会及其制度的忧虑与批评的曲折表达。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