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基本经验、问题及...
-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 报告页数:22 页报告字数:18238 字
摘要
生产性保护、名录式保护、整体性保护已经成为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自2011年至今,文化部先后颁布了两批共计100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其中有27家为少数民族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些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保护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提供文化产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保护范围过窄、法制建设滞后等问题。在未来少数民族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中,应统一保护与利用的观念,坚持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针对不同类别的非遗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保护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示范基地内部的权益,并构建生产性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
《
相关报告
- ·2006~2016年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
- ·2006~2016年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2006~2016年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
- ·2006~2016年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2006~2016年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
- ·2006~2016年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06~2016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物...
- ·2006~2016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物...
- ·非物质文化视域下摆手舞的社会价值与发...
- ·恩施土家族吃“社饭”习俗的传承与保护...
- ·少小民族非遗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
- ·贵州民族手工技艺产业化发展之路
- ·傩堂戏图像资料数字化建设研究
- ·德宏州芒核村傣锦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
- ·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 ·生产性保护背景下的苗绣技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