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结构层面:构建高韧性的治理体系

  • 作者:文军 吴越菲出版时间:2024年05月
  • 报告页数:28 页报告字数:22056 字

摘要

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其中,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更在其中发挥着促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作用,渐趋多样且日渐复杂的基层样态已然超越了简单线性的行政主导管理模式的效用范围。因此,尽管全国各地的治理实践已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但是随着社会治理样态的愈加复杂化、动态化以及治理问题的愈加多样化、叠加化,不仅如今的顶层治理框架需要更新,实践策略需要调整,同时也对多方主体、要素之间的协同联动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鉴于此,建构一种以“高韧性”“强韧性”为基础的治理体系自然也就成为应对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以使社会治理机制在面对不确定、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社会问题的冲击时仍然能够快速应对,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至正常状态。其中,“韧性”从拉丁语来看意为“回弹”(bouncing back)或反弹,随着词义的演化,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或是被理解为“社会系统吸收干扰并迅速恢复至原有功能的弹性”,又或是“根据现实的动态变化对主流发展叙事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再或是“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做出的跃升”。概括来看,各种不同的思路共同指向系统遭遇阻滞后所面临的多重复原能力,在面对外界“未预期”的因素扰动时,能够通过即时、主动、灵活的应对策略,维持自身的良性运转。正如洪科斯所言:社会结构是否能够在高度未知的环境下创设形成以韧性为中心的社会模式将成为是否能成功开启“新纪元”的关键要义。本文则主要基于云南省红河县的实地做法,系统总结其构建韧性治理体系的主要模式。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