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乡村研究数据库 登录 注册
更多>>
习总书记的“文化遗产”足迹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陕西省
2024年9月

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山西省
2023年5月

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河南省
2022年10月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22年7月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北京市
2022年5月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山西省
2022年1月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一是要加强科学保护。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二是要开展系统研究。统筹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规划,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三是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四是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
北京市
2021年6月

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江苏省
2020年11月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要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国内外重大文物灾害事故教训,督察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整治,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要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北京市
2020年9月

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内蒙古自治区
2019年7月
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并重,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争先——贵州省安顺经开区阿歪寨...

近年来,住建部在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试点,以探索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贵州省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阿歪寨村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试点村,通过探索实施党建主导、产业主攻、改革主推、群众主体的“四主”模式,有效解决基层组织功能不强、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民主参与不足、发展成果村民获得感不强“四道”难题,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更多>>

贵州高校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调查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高校作为重要育人载体,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主动回应非遗传承的时代需求,承担培养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的使命任务。本研究以贵州高校为主要调研地点,梳理分析贵州省非遗传承教育的现状,了解高校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作用机制,认为目前培育机制尚不健全、学生脱离非遗发展环境,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影响了非遗传承教育的成效,导致学生传承非遗意愿不强,另外乡村缺乏优良发展环境、新旧观念的冲突问题、非遗产品创新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青年非遗传承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上出现困难。为此本文从高校教育、乡村产业发展两个维度进一步探索贵州高校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更多>>

2023年中国乡村遗产旅游及其发展报告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业古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广袤的国土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乡村遗产。包括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等在内的乡村遗产,是乡土中国发展的印迹,对其开展保护和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研究和实践表明,乡村遗产旅游是保护与活化利用乡村遗产的重要途径,已发展出乡村研学旅游、乡村康养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乡村美食体验旅游、乡村民宿旅游等多种业态。本文在界定乡村遗产、乡村遗产旅游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乡村遗产旅游的业态构成、主要特征和主要模式,分析了当前乡村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措施,包括开展乡村遗产要素普查和旅游潜力分析;明确乡村遗产旅游定位和发展原则与路径;加强多部门协同,制定促进乡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提升对乡村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挖掘乡村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生态服务价值,借力科技手段促进乡村遗产旅游发展;加强相关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强化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