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专家谈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路径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
作者:张岩 发布时间:2024-11-06
(一)优化非遗空间结构,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新疆非遗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鲜明的南北差异,在结构分布上又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充分了解非遗项目的空间、结构分布规律和特点,是构建和优化新疆乡村非遗开发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前提和基础。依据新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北疆西北部区和南疆西南部区两中心区域的分布特征,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加大自治区层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借助中心区域浓郁的乡村特色民族文化,推动建立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园区,在充分发挥集聚优势的基础上辐射带动非遗项目集聚程度不高的区域,深挖乡村文化内核,推进周边区域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同时,考虑不同区域乡村非遗资源类型、数量、开发潜力、影响力各有差异,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今后要注重加强重点非遗项目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以不同层次的开发模式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还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要加大开发力度,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简言之,优化新疆乡村非遗空间结构,既要考虑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又要考虑不同区域有序开发,以非遗资源的集聚效应实现新疆乡村非遗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展,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二)挖掘非遗文化潜力,增强乡村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创造力
中华民族具有“一体多元”的文化优势,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记录着新疆民族地区的文化记忆,肩负着新疆民族历史的文化传承。对此,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路,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新疆可以充分发挥非遗的当代价值,“有形”“有感”“有效”地推进乡村“文化润疆”工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坚实的文化力量。具体说,乡村可以广泛依托技艺、节庆、仪式、表演及实物等“有形”方式和载体,利用主题文化的集聚效应和衍生效应,进行非遗的各种社会实践、文化表达、知识技能等展示活动,以各种“有形”的样态增进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和体验;乡村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馆,根据传习需要设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或传习点”,让非遗文化可视、可闻、可触,有效提升人们生产生活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去除乡村非遗中隐含的糟粕观念,对其进行时代化升级,以非遗的感染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成果。简言之,新疆乡村非遗要更多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挖掘和研究非遗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三)探索非遗产业化路径,助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的存续和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乡村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要让它绽放活力必须融入人的生产生活之中。可见,产业化是新疆非遗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新疆要形成专属非遗的高品质、特色化、品牌化的相关产业链,将非遗活态传承打造成乡村文化名片。具体说,新疆要把非遗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将非遗的文艺表演、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制作工艺、文创产品等资源进行整合,对于有商业价值的项目、产品,政府及民间应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在进入文化消费市场中,要保留原生态的美学价值与艺术感染力,突出新疆非遗的民俗文化特征,规避过度商业化对非遗原真性带来的负面效应。新疆要把非遗的文创产品变为具有创意的文旅品牌,吸纳更多的专业团队参与非遗文创的品牌建设,确保新疆文创产品拿得出手、走得出去,成为乡村文化市场的“香饽饽”。值得一提的是,打造新疆非遗产业化之路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短时间内还不能显著提振经济,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不断突出非遗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好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简言之,非遗是新疆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创意手段唤醒“沉睡的艺术”,用创意理念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打造专属新疆非遗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四)加大非遗传播力度,扩大传播范围和地域影响力
目前,新疆乡村非遗的宣传报道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新媒体传播尚处在探索阶段。为呈现乡村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新疆需要打破传播瓶颈,实现跨时间、跨地域的资源共享与互动。为此,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新疆首先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建立新疆非遗文化数字化平台,特别是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平台,运用VR、AR、MR技术的巨大优势,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乡村的传统歌舞、手工技艺、饮食文化、民俗节日等艺术表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体验者与表演者之间的有效互动,这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能够使受众对“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扩大传播面,增加影响力。除新媒体传播方式外,新疆还需要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传播机制。政府层面,要做好传播的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和监管力度;学校层面,要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乡村非遗走入教材、深入课堂、植入心中;社会层面,要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非遗的传承与开发,为非遗传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简言之,新疆要利用好网上网下传播渠道,促进非遗呈现形式的当代性转化,不断扩大传播边界,提升社会影响力。
——摘自《新疆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