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专家谈
高校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
作者:王国勇、吴昌玉、孙洌、贺婕、安慧敏 发布时间:2024-11-06
1.文化“活”起来
(1)推动“活态传承”,赓续文化精神
非遗大多根植于乡村,是乡村的一大宝贵财富,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如果非遗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便极有可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在推动文化振兴上,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部分,有非遗工坊创办者,有非遗公司负责人……他们的成功案例激励更多的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中,带动更多人传承和发展非遗。
(2)加强“活态运用”,创新传承方式
乡村作为非遗的“根”,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来源。在传统的非遗创作过程中,设计的图案、纹样都来自农村的农耕文化和民间传说,乡村文化就是非遗的灵感来源。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可将自己所接触到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技术带回乡村,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例如在非遗产品的图案设计时运用3D建模技术,可视化呈现设计效果;将动画制作技术和非遗相结合,制作农民画动画等。
2.产业“旺”起来
(1)联动多方合作,促进产业融合。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政策引领下,非遗正通过各种方式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一些非遗技艺制作的成品已经产业化。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通过联动政府部门、其他非遗企业,多方主体合作,进行品牌建设与市场化运作,通过“非遗工坊+公司+基地”等多种经营模式,加强乡村非遗产业融合发展。
(2)结合市场需求,推动创新发展。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产业发展当中,使得非遗产品设计和形式更靠近大众的审美和需求,实现非遗的创新发展和活化利用,在旅游、餐饮、文创中能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帮助其他乡村非遗传承人就业,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例如在调研中了解到,某农民画餐厅将非遗与餐饮相结合,并将非遗与新媒体相结合打造更多与非遗相关的新媒体产品。
3.乡村“富”起来
(1)推进融合发展,增加经济收益。“农文旅”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极具实践意义,近几年,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依托非遗项目,开办企业或乡村工作坊,发挥非遗与农业、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相互促进作用。例如将非遗与农业、旅游相融合,在农产品的产品包装和文化营销中加入非遗元素,增强乡村特色与文化底蕴,发掘纪念品价值;在乡村旅游中开设非遗工坊的技艺体验、非遗作品展览馆等项目,释放磁吸效应,打造高品质文化吸引物,拓宽村民致富路。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提高了非遗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带动了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
(2)运用丰富知识,赋能乡村技艺。新时代青年非遗传承人才拥有国际化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较强。在传统手工艺产品制作过程中,在题材上突破传统的“花鸟鱼虫”,在设计上对传统非遗制作进行改良,在方式上加大融入现代科技,逐渐与中外绘画艺术接轨。在非遗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上,运用现代化的操作设备,做到非遗产品结构的优化,使非遗产品逐步从低端化向中高端化转变。例如调研中了解到,某非遗企业通过“传统+创新”模式,研发出了99个非遗产品,在线下实体店及线上淘宝网进行销售,洞悉作为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培养团队进行直播,利用新媒体宣传和推广。这类不让非遗文化内涵失色,又紧跟时代趋势的赋能方式,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乡村非遗发展步入快车道。
——摘自《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