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乡村研究数据库 登录 注册
文化遗产专家谈

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措施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 作者:张祖群、吴秋雨、赵浩天、李潘一 发布时间:2024-11-06
(一)多维活化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京西稻保护和研究重新回归学术视野。
1.京西稻现代生态建设
对于京西稻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探索切实可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途径。政府部门为京西稻划定了专门农业种植示范保护地,京西稻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在国家知识产权领域确认对其的保护性认证。稻田是湿地的一种,具有生态环境调节的作用,可以考虑恢复京西稻原生地稻田景观,将京西稻农业种植与城市绿化建设有效结合。可将皇家农耕历史、农业文明展示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提高人们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圆明园内开辟的稻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完整呈现圆明园景观,也应当在圆明园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文源阁等处恢复部分稻田。
2.京西稻观光旅游
农业文化遗产观光类旅游产品是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窗口,它能够将遗产地的农业景观、农村风貌、当地特色民居建设和农业产品等都展示给游客。[19]设计京西稻的观光旅游只是运用旅游资源进行粗放开发,但是无疑是让人们快速认识和了解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最直接的方式。以圆明园京西稻作文化景观为例,圆明园西北部的澹泊宁静遗址曾经是康熙皇帝读书之处,近年来首次考古发掘出“田字房”与相关稻作遗迹。在进行相关文物本体修缮基础上,2023年首次恢复了“多稼如云”的皇家农耕景观:禾田,御稻,凉亭,荷塘,废墟,遗址,潺潺流水,烈日炎炎。这里成为整个端午节、暑假期间圆明园的观光热点与网红打卡地,被誉为“北京皇家园林最美稻田”。
3.京西稻的农事体验
如何在北京整体文化视野下,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挖掘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智慧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利用互动元素,利用故事性元素,提供互动体验。利用互动元素:在京西稻的遗产活化中增加交互式展品、虚拟现实技术和游戏等互动元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展览与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利用故事性元素:讲述有趣的京西稻故事或者京西稻重要创业者的经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京西稻农业遗产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加情感共鸣和历史感染力。提供互动体验:以京西稻生长周期为基础,开展踏青节、插秧节、开镰节、碾米节等活动,通过组织实地参观京西稻耖田、插秧、收割、加工、品尝、制作工艺品等活动,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京西稻农业遗产的生产过程和农事技艺,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根据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计京西稻劳动大课堂,吸引周边中小学学生进行农事参与和农事体验。
4.京西稻农业科普
农业文化遗产科普显得尤为重要,不但可以增加人们对我国优秀农业遗产的了解、激发兴趣,同时有利于加强对农业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延续。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可以从皇家耕作凉亭读书台、北京特色乡村建筑(农民的碾米房、村史馆等)、农业文化体验、生产技术和农事口述经验等入手。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科普体验应是综合的,严谨而不失趣味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之一,对京西稻的科普宣教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
5.京西稻产教融合
建立京西稻保护、发展、教育、科普的有效机制。深入挖掘京西稻的多维价值,立体性展示农耕文化,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充分利用印刷品、影音和新媒体等媒介方式,进行京西稻的教育宣传。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一系列新媒体为游客提供了新型沟通平台。游客可以充分展示自我,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特点传播个性化信息。在京西稻博物馆、海淀镇乡情村史馆、六郎庄村史馆、海淀公园相关解说长廊、圆明园相关展厅创新陈列方式,运用多媒体形式,增加观众的交互式体验。研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京西稻文创产品,设计京西稻LOGO、卡通形象、吉祥物,在文创中不断展现农耕文化的时代魅力。京西稻扩展区海淀北部上庄镇有500余亩稻田,并将稻田与插秧节、开镰节、摄影节等结合,同时利用海淀区域综合优势,使京西稻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与社区发展融合。拟组织开展“大美海淀·京西稻稻田音乐节”,以稻田景观、稻草人模型、海淀皇家园林、水乡风情等为背景,举办音乐节、音乐秀,兼容美食、音乐演唱会、社交等。
6.京西稻可视化呈现
新媒体时代产生巨量信息,筛选有效农业信息进行可视化设计,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在六郎庄、柳浪家园等地进行乡土建筑规划设计,以京西稻为原型设计“沐稻亭”与“京西稻大食堂”。在中国第六届农民丰收节(2023年9月23日,秋分)至2023年国庆节期间,海淀区京西稻以盆栽稻的植物活体方式呈现于长安街花坛,形成亮眼的装饰艺术。民众在北京城市公共空间驻足观看、打卡拍照,形成对农耕文化的深情凝视与回眸观望。吴秋雨所做的关于“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可视化呈现的硕士学位论文,深受学术界好评。
(二)价值阐释与文化认同
以中国传统农业阐释为核心,建立完善的系统保护措施以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在设计开展旅游活动的同时加强对农业遗产的科研和管理。京西稻是一种活态遗产,同时也是北京皇家园林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化,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保持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并不是回到历史或者过去,而是恢复历史场景,体现历史价值内核。完全可以在传统的稻田景观、农事技艺、稻米加工等环节加入现代元素,使传统与现代融合,使游客、参观者能够沉浸式体验京西稻农业技术,了解京西稻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学习京西稻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生产知识,知晓农业发展历程,增强对京西稻、“三山五园”等的文化认同。总之,以价值阐释为核心,在京西稻现代生态建设、观光旅游、农事体验、农业科普、产教融合、可视化呈现等维度上,进行旅游活化,促进其功能转型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