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乡村研究数据库 登录 注册
文化遗产专家谈

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策略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 作者:韦布花、张会会、牟兰 发布时间:2024-11-06
(一)做好非遗项目深度挖掘和整理工作,加快申遗步伐
针对上文所述白族国家级非遗项目存在的问题,如目前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三个类别均没有非遗项目入选的情况,按照我国从下至上的非遗项目申报流程,需要加强对与白族相关但未入选的项目类别的挖掘和研究,做好基础性辅助工作,以确保非遗项目后期的存续状况。像白族医药文化,根据地方志记载,其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就已独具特色,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宝库。但随着现代化潮流的发展,西医不断渗入,白族医药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更要加快对与白族医药相关的资源的抢救、挖掘和整理工作,为扎实做好保护、传承白族医药文化工作打牢基础,争取将其纳入非遗项目名录,加大白族医药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和传承力度。
(二)适度对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共促各族群众文化发展
非遗重在传承和利用。但在非遗传承和利用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尤其是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开发策略上。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大趋势背景下,“非遗+旅游”大有可为,“非遗+旅游”既能把非遗的文化价值彰显出来,也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但需要更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动态延续中,在与民众生活的不断调适中,形成非遗与民众日常生活新的共生共融关系,才能确保广大群众共享非遗保护的成果。目前,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逐渐成为云南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像鹤庆新华银器、大理周城扎染等特色非遗村的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开拓了乡村振兴与非遗融合的新途径。因此,在“非遗+旅游”中,可以围绕白族相关的非遗项目,开发文创产品,像当地的白族布扎、白族瓦猫等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将非遗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非遗逐步走进现代民众的生产生活,让这些优秀文化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象征性资源。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育非遗新生群体
人既是非遗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非遗保护的根本。云南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而且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需鼓励中青年群体加入非遗的保护队伍。首先,在非遗传承人认定评选上,对于技艺高超的青年人,在非遗传承人资格评定时,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让更多青年传承群体加入。其次,加强非遗传承人建档记录工作,及早开展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非遗传承人建档是保护非遗的重要途径。云南省早就启动了非遗数字化工程。最后,可依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青年非遗传承人。有针对性地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培养,是使非遗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和利用的重要前提。云南省可借力当地传习所、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开展非遗研学实践,努力打造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非遗新生群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