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乡村研究数据库 登录 注册
文化遗产专家谈

构建系列化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 作者:杨楠 发布时间:2024-11-05
在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宏观架构下,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并形成系列化规模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
京杭大运河,以七大河段作为第一大系列的文化旅游廊道:通惠河文化旅游廊道、北运河文化旅游廊道、南运河文化旅游廊道、鲁运河文化旅游廊道、中运河文化旅游廊道、里运河文化旅游廊道、江南运河文化旅游廊道。
隋唐大运河,建立以洛阳为中心、以隋唐大运河原始河段为主体的隋唐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通济渠文化旅游廊道、邗沟文化旅游廊道、永济渠文化旅游廊道、江南运河(或叫浙西运河,即京杭大运河的南段)文化旅游廊道。
浙东运河,建立浙东运河系列文化旅游廊道:一是浙东运河水系文化旅游廊道——“萧绍运河”文化旅游廊道、“虞姚运河”文化旅游廊道、“四十里河”文化旅游廊道、“慈江”文化旅游廊道、“西塘河”文化旅游廊道;二是浙东运河古镇文化旅游廊道——西兴、丰惠、慈城、东浦、安昌、夏履、杨汛桥、马鞍、斗门、柯桥、绍兴、会稽、上虞、余姚、慈溪等古镇文化旅游廊道。2023年2月浙东运河的东浦古镇成功入选浙江省“水之旅”精品路线名单。
以“文化遗产廊道+文化旅游廊道”的新模式,对14条“京杭大运河精品旅游线路”进行全面调整、补充与更新,把大运河沿线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运河沿线旅游资源作为核心内容,建构起主题不同、特色各异、功能互补、完全系列化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
在大运河沿线建设各种文化体验式廊道,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的沉浸式消费。借鉴山东省2023年2月启动的“大运河一水两岸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文化体验新模式,形成一种崭新的系列化的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
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可以借助省部际联席会议的统筹与协调机制,对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实行统一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借鉴江苏经验,对文化旅游廊道的绿道采用统一的国际赛事标准——6米宽,统一分割为骑行线与步行线,设置亲水步道和自行车、旅游大巴专用道;保护好大运河重要的天际线和景观视线;进行“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规划布局;借鉴京津冀三地区域合作经验,全面整合大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旅游文化资源,推动华北地区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