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乡村研究数据库 登录 注册
文化遗产专家谈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 作者:杨红、毕经纬、邱卉 发布时间:2024-11-07
(一)体系化建构: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生态体系不断构建
体系化建构是非遗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从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研究等方面来看,由相关文化机构、企业、行业、非遗传承人等多方联动、相互协调的非遗主题社会教育体系正不断形成。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生态体系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场所等多方面要素,包括课程体系打造、教育传承长效机制建设、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师资培训、非遗研习场所营造等方多个方面。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体系化建构体现为:一是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课程内容呈现多样性与包容性趋势;二是教育者呈现多元化趋势,授课团队既包括高校专业教师,也包括非遗传承人以及对非遗感兴趣的社会志愿者等;三是受教育者群体不断拓展,形成非遗传承的趣缘群体;四是形成了线上线下非遗展示、实践以及新的交流途径;五是非遗课程设计边界拓展,借助跨界融合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实践。如广州市“非遗课来了”,在教学中采用“多方联动”的方式,积极与当地文化机构、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吸纳传承人群体加入教育者行列,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结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是非遗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的生动展现。在未来,进一步加强不同实践主体的合作,构建非遗主题社会教育从内容到实践的完善生态体系,是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体验式教育: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内容边界不断拓展
体验式教育是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重要实践手段,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内容边界正在不断拓展。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17]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内容广泛,既包括非遗相关知识与经验,也包括相关的技艺与实践。
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语境下,教育作为社会发展源头性、引领性的重要指标,在适应非遗相关领域发展变化中具有独特优势。非遗教育从传统师徒传承、技艺学习模式逐渐向多维度、体验性、参与感、互动性等方向拓展。一是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内容从单纯专业知识传授转向跨领域、多学科联动发展,通过企业、机构、高校以及传承人等多元主体,提供陌生化教学环境和个性化体验内容,打破非遗内容学科边界,激活非遗主题社会教育的活态传承动力。二是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所提供的非遗课程项目不断增多,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将非遗传承理论与现场实践体验相结合,突破非遗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边界,课程参与性、互动性增强,非遗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如广州市“非遗课来了”,与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合作,将文化记忆与实践传承相结合,通过对非遗故事线、非遗传承使用情景再现等方式,串联起非遗教育相关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向受教育者传递非遗知识、展现工匠精神,打造生活美学,形成相关的文化记忆。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打破原有教学内容框架,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营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再现非遗技艺使用制作场景、开展非遗相关体验活动等方式,拓展新的教学内容、搭建新的教学场景,推进非遗教育自身及其关联要素的融合设计,成为非遗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趣缘性传承: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情感认同不断提升
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拓展非遗受教育者范围,以趣缘为基础的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向度,人们在接受非遗主题社会教育过程中对非遗的情感认同不断提升。趣缘群体主要指超越个体身份与社会地位,以“兴趣”为导向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提出与经济资本相对的“文化资本”概念,并将文化资本分为内化的文化能力、客观化的文化商品以及体制化的身体符号三个部分。非遗作为重要文化资本,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身份符号价值,是获得身份认同,形成趣缘群体的基础。一般而言,线下趣缘群体的形成主要基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成员所组成的俱乐部或团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时空区隔,以网络为中介的趣缘认同发挥更为明显的作用。一方面,对于非遗趣缘群体而言,非遗主题社会教育为非遗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受众在接受非遗教育过程中获得来自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从而增强了其对非遗的情感联结。另一方面,从非遗传播与传承的社会效益层面看,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框架,依托趣缘群体,形成非遗传承网络,塑造人们对非遗传承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形成文化凝聚力。
如广州“非遗课来了”为非遗相关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借助实践体验等方式,使学员沉浸在非遗技艺的学习传承中,获得审美体验与情感互动,推动非遗的有效传承。当前,基于个人兴趣的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摆脱追求学历等功能性学习目的,结合受教育者兴趣与特点,开展课程实践,在非遗教育中帮助受教育者找到非遗兴趣点,培养学员对非遗的情感认同是非遗教育发展的重要向度。
教育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非遗教育在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和国民文化自信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州市“非遗课来了”是对非遗教育实施路径进行探索的典型代表,其内容形式多样,以多方联动“非遗+”跨界融合模式激发课程的创新性;通过“虚实结合:寓文化记忆于实践体验”的方式让非遗课“形神兼备”,极具借鉴性和先进性。非遗教育生态体系不断建构、内容边界进一步拓展、情感认同不断提升,是非遗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同时,应注意到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主题社会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非遗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教育实践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非遗主题社会教育在未来应充分利用数字平台优势,发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课程,形成更为广泛的趣缘传承谱系和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