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乡村研究数据库 登录 注册
文化遗产专家谈

瑶族长鼓舞与现代族群关系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 作者:江山 发布时间:2024-11-07
1.构建以瑶族长鼓舞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村
以瑶族长鼓舞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村”构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只有三个层面协调发展,才能形成自我家园构建、自我文化发展、自我生活改善的合力。[26]经济构建是文化生态村的核心,包括以瑶族长鼓舞为核心的娱乐表演、餐饮住宿、艺术工艺品、音响印刷制品等;政治构建是文化生态村的保障,包括树立、保障、完善村民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策划、决策、参与的权利,及政策、资本、宣传、协调等方面的支持;文化构建是文化生态村的源泉,包括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群众锻炼身心的积极氛围,及新农村村民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等。“文化生态村”的构建,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属性的增长和文化认同功能的提升,让村民参与和感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从而充分发挥其自我选择和自我创新的积极性。
2.由主管向服务转变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在方案制定、资金统筹、人员安排、活动布置、宣传推介等方面,扮演着包办一切的社会角色,行政命令行为也几乎成为其唯一的执行手段,并未真正重视民众的力量,影响民众自我选择和自我创新的积极性。所以,地方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主管工作转变成服务工作。一方面,制定、实施符合当地实际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政策,给予当地适当的物质或资金帮助与支持,积极引导村民开展各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而加强机制建设;另一方面,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政策、资本、宣传、协调等各方面的支持,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7],由行政“主管”转变为服务“主导”,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的协调作用。
3.完善瑶族长鼓舞文化传承协会的社会功能
缺乏民间社会组织的灵活性和生命力,是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瓶颈之一。瑶族长鼓舞文化传承协会的构建有以下几项基本工作:瑶族长鼓舞艺人的技能考评和资质认定,并通过市场机制将资质技能等级转变成表演收入高低;瑶族长鼓舞技艺的青少年培训,青少年可以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参与长鼓舞表演获取固定收入;瑶族传统工艺的研制和推广,结合古老工艺研制适合现代人需求的工艺产品;瑶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和复原,乡土专家与研究人员相辅相成,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瑶族长鼓舞文化传承协会搭建了族群交流和族际交往的平台,让瑶族长鼓舞亲历者各尽其能,参与各项工作,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稳定性、长效性和创新性。
4.建立以瑶族长鼓舞为主题的民俗博物馆
建立“民俗博物馆”,也是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物态生态圈。内容主要涉及:长鼓舞器具,如大长鼓(赛鼓)、中长鼓(长腰鼓或黄泥鼓)、小长鼓(短鼓)等;长鼓舞场地,比如盘王庙(长鼓舞祭祀场所)、长鼓舞场(长鼓舞娱乐场所)等;长鼓舞文物遗迹,如碑文石刻、经板木刻、壁画岩画等;长鼓舞历史文献,如地方史志、史诗传说、古歌唱词等;长鼓舞集中展示,如原生态展示、舞台式展示、参与式展示等;文化传承人,如对传承人口述资料的记录与整理等。建立“民俗博物馆”,有利于这些物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护,还有利于将瑶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精粹集中地展示,强化族群群体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促进现代族群关系的稳定与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