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建设
聚焦2022社会学年会丨在城乡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4日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于2022年8月25~27日线上举办,多个分论坛以“城乡融合”为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一直重点整合城乡融合的优质学术成果,在年会召开之际,精选库内报告,与您分享魏后凯、王春光、叶敬忠、周立等专家的精彩报告。
魏后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
所属图书:魏后凯等:《新型城镇化重塑城乡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城乡融合的本质是通过城乡开放和融合,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荣的城乡生命共同体。
推动形成城乡生命共同体,从长远目标看,核心是实现城乡公民权利平等化、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化,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是生活质量等值化的核心内容。
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尽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和生活质量等值化,将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所在。
要逐步实现全民共富目标,必须把显著缩小城乡差距放在更加突出和优先的位置。首先,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均等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底线任务。其次,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着力点。推进兼业化小农户转移,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最后,进一步缩小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扩大和刺激农村消费,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王春光:《机会平等: 新的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
所属图书:王春光:《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城乡一体化就是机会一体化,而机会一体化就是机会的平等化。
所谓机会平等,指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接触和获得资源的可能。城乡在对政府资源的获得上应是机会平等的,且国家应从制度和政策上确保城乡居民在公共领域拥有平等的机会。
社会中的机会是有空间结构的,这个空间是由基本生存机会、保障机会、社会参与和表达机会、发展机会四大类构成的立面结构,城乡机会平等问题也具体地从这四个方面得以反映。
基于机会的质量、级别以及人们对机会享有的权利的不同,四方面机会能够归为三类:底层机会、中层机会和高层机会。在这三类机会的配置上,国家的作用和职责有所不同:国家是底层机会不可推卸的供给者、保障者和配置者;国家对中层机会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是制度和政策制定者,其次还是一些重要的中层机会的唯一供给者和保障者,且国家应是其他配置主体的支持者;国家掌握了大量的高层机会,要在制度和政策上能提供这些机会,并更好地让更多人享有。
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
所属图书:叶敬忠、陈世栋主编《中国乡村振兴学术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一直奉行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其后果并不是城乡差距的缩小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强化,从汲取农村税费支援城市建设,到鼓励农民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廉价劳动力,农村“空心化”趋势日益加重。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并未产生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涓滴效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具有“建设乡村”之名,但其目的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是肯定城市偏向基础上的“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
而农村偏向的发展战略以政府对工业产品的“价格扭曲”和“城市偏向”财政分配的消极后果立论,并指出相比工业增长,农业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更大,因为农业中的单位投资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并且农村地区的收入分配比城市更公平。
因此,城市偏向和农村偏向并未显现发展的全部图景。建立工业与农业的关系联结、城市与乡村的主体协同是良性的发展战略,但可以在工农和城乡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发展重点。乡村振兴战略是反思地继承中国城乡发展经验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城乡差距扩大、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再到当前的城乡融合的演化模式中,城乡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日趋成熟。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在城乡融合的发展体制机制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不是向农业主义或农村偏向发展策略的简单复归,而是在城乡协同论基础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点论”。
周立:《论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大核心机制》
所属图书:《乡村振兴研究(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百年来的中国乡村发展,大体经过“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三阶段。第一次乡村振兴的尝试以“官民(间)合作”为特点,始于1904年河北定县的地方自治与乡村自救。第二次尝试由全面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推动,走出了一条彻底改变乡村社会、彻底改变城乡关系的农村建设之路。第三次尝试从2000年持续至今,由重视“三农”问题,到推动新农村建设,再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与“四化同步”这三大核心机制上,城乡融合主动面对并解决城乡差距过大这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核心问题,顺应了新时代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日益呈现由外部和表层向内部和深层发展的趋势。中国城乡发展理论的核心发生了三次重要转变,即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发展的新旧表述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继承关系。在新时期的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关键是通过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城市和农村命运共同体的创新路径。
现有的乡村振兴实践,突破重点主要在通过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兴旺,这是快变量,很容易抓出成效。但在城乡融合与“四化同步”这两个慢变量方面,还需要多年努力,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展望未来,在城乡融合方面,还需要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推动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体,完善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体系,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更多推荐报告
所属图书:魏后凯、宋亚平主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吕程平:《“多维一体”的县域乡村振兴体系》
所属图书:吕程平、游睿山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框架、路径与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熊万胜:《中国“城乡社会”的历史转型与地方差异》
所属图书:何雪松、熊万胜主编《城乡社会学评论 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常野、李孟刚、于重阳:《要素流动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所属图书:常野、李孟刚、金田林、于重阳,《要素流动、协同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涂圣伟:《融合发展:城乡关系走向平衡的新实践》
所属图书:涂圣伟,《中国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肖林:《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所属图书:王春光、杨典、肖林、张文博、吕鹏等,《县域现代化的“晋江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策划:潘琼阁、罗丹、惠紫
审核: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