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本库收录图书4046本。

三农研究

东北三省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东北三省数字农业发展建设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数字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日趋成熟,各县市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数字农业推广与普及模式,但与此同时,在政策法规、平台建设、示范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也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剖析了东北三省数字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东北三省数字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完善政府主导的数字化农业顶层设计,加强组织协调;构建数字农业行业标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创新数字农业服务模式,完善农业大数据平台;加强数字农业应用推广,打造农业数字化营销渠道;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加强数字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助力东北振兴。

我国品牌农业成长历程、问题与对策

本文在回顾我国品牌农业成长历程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在我国品牌农业的成长大致经历了品牌初级阶段、品牌停滞阶段、品牌觉醒阶段、品牌发展阶段,以及品牌农业做大做强阶段。当前我国品牌农业正处于做大做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既存在品牌农业和品牌农产品自身的特定问题,也存在处于品牌农业成长期的特定问题,同时也具有二者叠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特定问题。当前我国发展品牌农业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入手:树立品牌或名牌观念、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共同富裕视角下农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共同富裕和低碳转型相辅相成,统一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共同战略目标下两个不同的子系统,需要通盘谋划,做到协同治理、齐头并进。农业低碳转型能够为农民共同富裕奠定经济基础,共同富裕则为低碳转型确立社会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一方面,农民的消费升级和改善性需求,增加了低碳转型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民消费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又能够对冲碳排放的压力。农业低碳转型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也有利于将农业生态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为做好二者的协同推进,需要积极使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注重金融和财税政策等的支撑作用,健全促进低碳转型的法律法规,使农业低碳转型发展成为农民的共同富裕之路。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状况、效果及机制创新

目前,中国主要对粮食主产区实施了三类利益补偿政策,包括粮食产业发展支持、产粮大县补贴支持以及财政和公共服务支持。从补偿情况看,主产区享受的支持资金总规模更大,但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或单位耕地面积享受的支持强度普遍低于非主产区;同时,两类地区在财政和公共服务支持政策方面的差距持续缩小,但在粮食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方面的差距则不断扩大。在现行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下,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了同步提升,粮食产业企业数量和规模均大于非主产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快于非主产区,但绝对差距仍呈扩大之势。现行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存在补偿资金规模有限、激励效果不佳、补偿方式单一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一是进一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二是补齐非粮食主产区责任分担机制,三是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主产区的粮食产业。

第五产业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注入新动能

本部分讨论围绕用户体验价值的高附加值的第五产业及第六产业运作的逻辑与现实案例,给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提供新的启迪、思路和动能。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风险生成与防范机制

毋庸讳言,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土地股份配置、组织形式之所以出现百花齐放、难归一统的局面,固然与传统的文化情结有关,如追求资格平等、利益共享等,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在于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股份制后的风险。本部分分析了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的风险种类及其生成,以及防范机制。

治理现代化:新时代河南乡村治理的发展指向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时代任务。伴随着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当前乡村治理的发展环境、社会基础、技术力量元素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乡村治理理当随治理实践的深化发展而不断走向现代化,统一于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本质上看,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当前,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建设已经开启,不论是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国家战略,还是幸福美好家园建设、“两个确保”目标实现都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走好新征程中的乡村治理之路需要持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夯实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基层治理基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与社会安定有序。直面新征程中的河南乡村治理,需全面理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内涵特质与评价向度,充分把握乡村治理的时代变迁与价值情境,紧紧抓住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基础要件,不断强化乡村党组织的治理领导力,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机制,提升“一核多元”治理主体能力,优化革新乡村治理方式,从而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提升居民素质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策略的改革与完善对于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居民无法获得足够的学习机会;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很多居民在接受教育后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逐步革新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策略,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认知、意愿与行动的悖论:基于福建省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质性分析

本文对福建省农村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质性调查分析表明,当前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依然十分强烈,但其背后隐藏着一种循序的、动态的、矛盾的发展过程。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生成与运作遵循“认同度—意愿—行动”的基本逻辑,高等教育认知水平与特性、高等教育意愿的强度、高等教育行动的积极程度构成了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现实图景。在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化因素与农村家庭内部资源、子女期望等个体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决策呈现内动力的有限理性、张力的低调适性与行动力的抑制性等特征,这使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呈现认知、意愿与行动的悖论。

城乡移民精英的“锦漂”生活

本文聚焦以“移民人才”为主的新城案例,分析了城乡移民精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己的城市权益。首先,作者讨论了新城案例中的移民的“身份”认知,新城移民城市空间呈现归属感和“原子化”并存的生活状态,并在网络空间成为“白领”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其次,本文介绍了新城移民精英在城市权益的积极主张与实践的相关案例,作者认为这个层面的讨论有利于从认识论上丰富对“制度身份”和“城市权益”的理解。最后,本文着重分析了其他组织与新城移民精英的互动。当地基层政府提供了除普惠型福利制度以外的移民人才服务,新城移民精英能够获取来自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所提供的丰富的社会服务与权益。与其他几个田野的比较得出,在同一城市里的城乡移民实际获取的城市权益上有异质性。

流动人口地位获得机制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认为我国的社会较为开放,经过市场转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除政治地位之外,大多数的地位获得更多地来自社会成员自身的条件。发现将流动人口和非流动人口的地位获得置于“先赋—自致”框架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流动人口在各个地位的获得中自致因素的作用比非流动人口的自致因素作用更大。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在地位获得中更多依靠个人的努力,而非家庭的代际传承。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仍然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机会不均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本文总结本书主要结论,并基于本书的实证结论,结合目前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本书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常州市武进区探索建立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主力军,加强和规范成员宅基地资格权管理制度建设,是深化和保障宅基地改革的基础支撑,事关农民基本住房保障,事关宅基地权能红利释放,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武进区持续探索研究农户宅基地资格权集成管理机制,旨在厘清“人、户、权”关系,严格规范“变、调、管”工作,建立完善宅基地资格权管理制度体系,先行先试探索制度管理和成果应用全要素实践样本,为规范权益保障,强化还权赋能,引领有效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学术名村

  • 魁阁调研村落
  • 满铁调查村落
  • 贵州屯堡村落
  • 张乐天联民村

县域发展

MORE+

典藏文献

  • 吉昌契约文书汇编
    本书是由“屯堡社会稳定性的宗教视角考察”课题组2009年在安顺吉昌村调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一批民间契约文书汇编而成。从内容上看,这些契约文书涉及吉昌这个屯堡村落从清朝到解放初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该课题组对本书所收录契约进行了识别、录入和校对。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相关的访谈内容和吉昌村地图。
  • 无锡、保定农村调查资料(...
    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调查的目的是“要对中国的社会作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本书第一册汇编了1929年至1957年安徽省无锡市黄土泾桥村、毛村、白水荡村等村村户的自然机械及阶级性变化统计表,包括人口劳动力、职业情况、文化情况、农业用地、收入情况等。本书第二、三册汇编了1930年至1957年河北省保定市李家罗侯村、何家桥村、东顾庄村等村户有关阶级成分、人口劳动力、土地变动、农作物、农副业等情况的调查统计表。

科研服务

MORE+

丛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