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聚焦·学科建设

聚焦农村社会学年会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乡村研究平台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9日
12月10日,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于线上举办,以“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整合了大量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关系等领域的优质学术成果。在年会召开之际,结合年会议题,精选库内报告,与您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春光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陆益龙教授等专家的报告。
 
    主 题 报 告 推 荐    
 
王春光:乡村建设实践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正是小康社会建设和乡村建设重启、延续并大大推进了100多年前已经开启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乡村建设实践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业绩。
从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思想解放、体制机制改革以及人们的主动性发挥,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现代性因素,由此构筑出如下三个维度的现代性分析框架:一是价值维度、二是制度(政策)和结构维度、三是行动者主体性自觉以及美好生活追求维度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共存共生和良性循环对于现代化建设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
过去几十年的乡村建设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至少提供如下宝贵经验。
第一,注重发展的行为主体的重要性就乡村建设来说,农民就是主体,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是搞好乡村建设的基础。乡村建设的实践证明,凡是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就能激发他们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正如费孝通所说,农民可以自觉地把自己转变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工人甚至管理者(如“农民经销员”“农民经理”)、投资者(如“农民企业家”)等。
第二,探索行动者的价值追求以及对行动的影响按韦伯的观点,现代化的发生和发展得有相应的现代化精神来推动。虽然他没有看到中国潜在的现代化精神,但是,中国社会学研究揭示,中国传统重视家庭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在改革开放开启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重视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由此体现的公平性和平等性问题的研究,为全面小康社会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不论是个体行动还是家庭行动,乃至价值追求,都受到一定的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短板是农村发展滞后,乡村建设就是瞄准这个短板而开展的社会结构合理化行动。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民生事业、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乃至产业发展,其最终追求是改善社会结构。
所述图书:王春光,《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载《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陆益龙:理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构成,也是重要的推动力尽管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和趋势,但历史和现实反映出现代化有各式各样的道路。中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农业文明,而且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社会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农村依然居住和生活着大量的人口。中国的农业农村有着自己的特色,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尊重这些特色,只有这样现代化的推进才会达到合理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要选择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就真实内涵和特征而言,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首先,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的粮食安全属于国家战略问题,“中国人必须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所以农业发展涉及战略安全。一方面,选择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为了改善粮食安全的状态,通过农业现代化来增强农业综合实力,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巩固粮食安全基础。另一方面,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需要考虑确保粮食安全的要求,选择合理、有效的推进路径。
其次,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以小农户发展为主体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小农家庭、小农农业广泛存在且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农村社会依然普遍延续的条件下推进的,因而必须走符合这些实际需要的道路。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尊重社会现实和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农村社会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让广大小农户和广大农民群众更容易、更便捷地获得现代的、新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以达到由下而上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最后,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具有多样性的自主发展道路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各地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条件,彼此之间差异性很大,任何一条发展道路或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难以普遍适用于所有的农村。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需要尊重广大农户的自主性,政策调整应主要着眼于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主体性与创造力,而不宜用固定的、统一的模式去制约各地农民对各具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选自: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载叶敬忠、陈世栋主编《中国乡村振兴学术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分 议 题 报 告 推 荐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郑新立:《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所属图书:魏后凯、宋亚平主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所属图书:孙鹤,《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乡村振兴与社会政策
所属图书:叶敬忠、陈世栋主编《中国乡村振兴学术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所属图书:李增元,《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问题研究
所属图书:张克俊、庞淼甘庭宇,《四川农业农村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所属图书:陈雪原、孙梦洁、王洪雨等,《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报告(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
所属图书:张文丽主编《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 2021”课题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测度和评价
所属图书:王登山、李韶民、张鸣鸣主编《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
所属图书:罗兴佐主编《华中村治研究(2018年第2期 总第5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所属图书:张文丽主编《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
武小龙、张亚楠:《数字乡村治理如何达成?
所属图书:刘祖云、杜焱强,《乡村振兴学术观察(2021~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所属图书:吕程平、游睿山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框架、路径与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乡村振兴与后脱贫攻坚
所属图书:叶敬忠、陈世栋主编《中国乡村振兴学术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所属图书:邓国胜主编《乡村振兴研究(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
所属图书:潘家恩、张振主编《百年乡建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所属图书:魏后凯、宋亚平主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策划:潘琼阁、惠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