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聚焦·学科建设

聚焦2023社会学年会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乡村研究数据库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7日
2023年7月7日至7月9日,中国社会学会于南开大学召开学术年会,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新使命”。多个论坛围绕这一主题,设置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探索、农业强国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等议题。
小编聚焦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乡村研究数据库内精选图书,与您分享。
P.S. 即日起至7月31日,乡村研究数据库推出月卡7折活动。
 
作者: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是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面前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本书深入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元实践,旨在揭示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有关政策创新的思考和建议。本书对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农村反贫困治理、农村流动人口、村民自治、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面向进行了讨论。
本书认为仅仅关注农业现代化是不够的,只有实现农村现代化,才意味着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获得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能只局限在乡村内部,必须要借助城市的力量、资源和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产业、经济、生活方式和观念,从城市向农业农村扩散和影响的过程。
 
 
主编: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伟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本书聚焦后小康时期农业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后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介绍了各地的有益探索和改革经验。
本书提出了后小康社会农业农村重大部署的推进思路:全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本书还提出了后小康社会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化细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序转型。
 
 
作者:邓智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等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本书从现代化视角研究中国“三农”问题,阐述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演变的普遍规律,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总结了中国乡村产业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主要经验。以广东案例诠释中国经验,指出中国正在乡村振兴中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新道路。
本书概括了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道路积累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包括在优先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等。
 
 
作者:付翠莲(温州大学教授)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本书围绕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资本下乡”所带来的利益博弈场域,考察农民利益表达行动的形成机理、运行规则、内在逻辑,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当前我国农民集体行动的主流仍然立足于争取自身利益,具有“自发性”“去政治化”“弱组织化”特征。我国地方治理中“国家-社会”框架下良性互动相互增权模式,是我国农村国家-社会互动的发展趋势。注重认同建构的内生型权威“新乡贤”有助于破解基层治理中农民利益表达行动困境,促进乡村社会良性治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整合、创新农村资源的同时,要将农民的生存、发展以及全面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放在首位,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作者:张建(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宗世法(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陈斌(安顺学院讲师)、雷勇(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等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本书是“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课题之一——联增村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在2014~2021年先后开展了4次实地调查。
在城乡关系从隔离到互动的变迁背景下,西南地区一个布依族村庄生计方式由农耕为主转向外出务工为主。在此过程中,农民以家户为行动单位,并依据家户的整体利益行动。在城乡互动的作用下,农村家户逐渐走向现代化,家户和村庄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村庄社会文化经受住现代性力量的冲击并保持了活力,家户也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本书指出,乡村振兴要立足于农村家户现代化这一基本条件,充分尊重家户的能动性,走出一条以中国社会文化为基础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作者:赵晓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孙新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陈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等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本书指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本书聚焦关中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丰富实践,呈现正在快速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的中国实践。
农民以制度变迁中能动主体的身份参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根据资源禀赋灵活选择家庭劳动力配置模式和家计安排模式,这使农业家庭经营形成一种弹性的发展型结构。一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统分结合的渐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践模式逐步形成,一种与之相匹配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也在加速形成。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问题即找到合适的路径,实现“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的双重目标,在兼顾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同时,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更多推荐
魏晓蓉、张博文、何苑:《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蒋志远:《发展、文化与权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农业推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李增元:《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林刚:《国情、传统与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陆喜元、丁志刚:《西部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H县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王春光、杨典、肖林、张文博、吕鹏等:《县域现代化的“晋江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张晓琼 等:《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研究:基于山东省的田野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策划:潘琼阁、惠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