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农民多样性?
熊春文:以家庭为中心理解农户生计模式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熊春文 李泓博 发布时间:2021-09-21
以家庭为中心理解农户生计模式
还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小农”与“小农户”的区别,“小农”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但“小农户”背后是一个家庭,包含了老人、青壮年,也包含孩子。这就涉及恰亚诺夫的理论:应该从一个农民家庭生活的实际出发来理解小农经济行为的社会逻辑。不认真区分“小农”和“小农户”,在中国会出很多问题。中国农民是以家庭为中心而生活的一群人,脱离了“家”的范畴便难以真正触摸中国的基层单元和发展逻辑。
说到农户生计,城乡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结构性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过去四十余年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都是建立在农民家庭中年轻人外出,老人儿童留守的生计模式基础之上。我们看到体量巨大的“流动人口”“留守人口”实际上是这个大的结构性变迁的产物。有人把它概括为“拆分式家庭”或“半工半耕”的发展模式,这种社会发展模式跟中国几千年来重视家庭伦理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从城乡融合角度推进乡村振兴,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的发展,应该朝着农民在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幸福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目标去努力。显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文请点击:《熊春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要思考和关切什么?》,2021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