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取学科传统?

熊春文:农政本土化思想连接中国传统与当下实践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熊春文 李泓博 发布时间:2021-09-20
本土化思想:连接中国传统与当下实践
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与实践经验给当今农业社会学研究和乡村振兴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传统。
前面提到《农政全书》中所讲的乡村“近地原则”,还有“种谷必杂五种”“孝悌力田”(“孝弟为立身之本,力田为养身之本,二者可以相资,而不可以相离也。”)“三才”思想(“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等等,都是同时考虑到农业和“人”的因素以使农业有可持续性的原理阐述,非常符合农业社会学的基本思维。今天我们讲绿色发展、生态农业、“黑土地保护”等,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思想的延续。换言之,作为古代农学典范的《农政全书》也不仅仅讲的是技术层面的内容。《农政全书》上来会梳理“经史典故”,除了一般的农业生产,还特别强调三个方面:田制、水利、救荒。这些方面其实构成我们今天理解农业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或者综合改革的系统。“田制”是土地制度,“水利”是基础设施建设,“救荒”是社会政策。这背后反映一种很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经验,比如和我们现在讨论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扶贫经验一样,中国的农业发展自古以来就非常强调从生产到伦理的一体性。从农事农艺、到田制税赋,再到孝悌伦理,是一个整体,这种农学传统和实践智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包括乡村振兴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乡村振兴一定是在传统的滋养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能丢掉基本国情和传统,不可能走完全西化的道路。事实上,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学也应该重视研究这些传统和具体的农业实践,在跟西方对话的时候,才能讲出有意思、有特色的本土化理论和思想。所谓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什么,就是一个个社会学的分支领域,把中国特色的这些内容挖掘出来、总结好、概括好,中国本土社会学就出来了。
 
原文请点击:《农业社会学能为乡村振兴带来什么?》,2021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