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访谈

王春光:探索政府介入与农民主体性的有效互动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王春光 潘琼阁 发布时间:2021-09-26
10月13日,“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现代化论坛暨首届农村社会学工作坊“在江西南昌召开。
10月17日,我们将迎来第7个国家扶贫日。
值此时机,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项目组采访了会议组委会成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王春光研究员一直敏锐跟踪农民群体多样性、复杂性和新变化[1] ,重视乡村发展和农村减贫过程中的农民主体性。他围绕“精准扶贫和农民主体性”,详谈政府与农民主体性的互动,农村老年人、干群关系、村医、城乡两栖者的新变化,以及激发其主体性的建议。
 
1. 国家从整体上解决乡村发展机会问题,激发农民主体性
实际上,乡村是多样的,农民群体不是单一、静态的。比如我们看老年人比重确实多,但也有一些新情况,中青年主动返乡,城里人到乡村去。乡村是有发展机会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设置,以及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乡村能够提供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价值实现的机会。这些新情况在这几年越来越明显。
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乡村建设,一个最基本底线是要解决贫困问题,其中农村贫困最难解决。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发展首先来自农民的动力,来自农村的动力。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
精准扶贫即重视激发主体性,防止依赖性,防止“等靠要”,从整体上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要从机制、机会、资源等方面探索解决乡村的发展机会问题,激发农民主体性。在精准扶贫中要加强政府介入与农民主体性的互动。
2. 独龙族乡案例:政府整体介入与群体自主性强化的成功探索
国庆期间我刚去调研的独龙族乡(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是这方面的成功实践。
少数民族的生存能力很顽强,发展主动性也很强。以前,独龙江峡谷交通非常不便,独龙族人生活在高黎贡山深处,进入外界社会、外面市场难度很大,缺少了发展的机会。国家精准扶贫这些年,政府非常重视这里的发展,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居住、教育等条件,进行组织创新、活动创新,唤醒村民主体性,在产业发展、公共意识、集体参与自觉性方面都有很多新发展。
其中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组织创新和活动创新实践。比如“每天一扫”,户主将家里布置的情况发到微信群,大家打分,分数可以用来去爱心超市兑换东西。星期一升国旗,升完国旗村民可以上去讲故事,之后打扫公共卫生。通过集体活动,激发村民参与活动的主体性。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去年下着鹅毛大雪,村民仍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升国旗。星期三有一个夜校,有人宣传国家政策以及其他信息,周五还有跳舞的活动,他们把这些叫做从“火塘”到“广场”。这样,独龙族人整个群体被激发了,公共意识越来越强,社会资本增加,合作可能性增大。
当然,这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实际上全国其他地方都在做相似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
总的来说,农村的发展,在探索当中,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都要建设好,其中首先就是解决发展机会问题。
 
[1]王春光:《当代中国农民分层结构的变化》/李培林等著:《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变动(1978~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请打开链接或扫二维码阅读报告:链接:https://www.ruralchina.cn/xcyj/XCReport/previewPage?SiteID=18&ID=6675734
二维码: 
 
审核: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