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锦
陆益龙:理解多样性的乡村文化特质,找到适合乡村振兴的方案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陆益龙 潘琼阁 发布时间:2021-09-23
理解多样性的乡村文化特质,找到适合乡村振兴的方案
我们要把握大趋势、大方向,这是共性。共性不是一些具体的、统一的措施。一些对策、具体措施,应该讲究适用范围和适用性。多样性是中国农村典型特点,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针对不同农村需要有不同发展策略、发展路径。
我强调的是不能够简单机械模仿发展模式、发展路径,而是可以借鉴发展精神和经验。费孝通讲的模式也是总结概括它的历史发展经验、发展历程。比如说苏南通过乡镇工业发展,那我们也可以去发展化工啊制造啊,不是这样的,那是对模式误解。这个经验是我们不仅仅需要在农业上做文章,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去寻求新路径。
西方一些科学思维和现代化思维方式,研究提供最优化方案。这对社会文化不太适用。人文社会强调多样性、多元性、丰富性,一些工具性文化可能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文化其他部分,特别是带有主体评价性和价值观的部分,很难分辨出先进和落后。既然不能分辨先进和落后,那所谓最优原则就不适用。
我们目前强调乡村发展多样性,一个学理就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强调的历史特殊主义。她觉得每种文化都有特质,是每一个文化类型经过长时间整合而成的特质。
村庄发展就深受村庄特质的影响。我以前讲到村庄特质,举了一个具有张力的典型案例,大寨和小岗村。在集体化时,大寨成为模范,但是大家把小岗村学大寨看作一个悲剧。学大寨是搞集体化,搞人民公社,小岗村不适应。为什么两个地方形成这么大反差呢?主要就是各个村庄特质不一样。大寨这样一个北方村庄,愿意搞集体,大家愿意团结合作,产生效益,有很典型的乡村文化的影响。北方的历史文化、村庄基因,有集体的号召力和动员力。在小岗村这地方,它强烈地排斥集体化,我们需要很多微观的、历史的、人文的理解。不仅是小岗村,整个淮河流域都是这样。它为什么有强烈的个体经营特质?因为在它的文化里面,觉得个体经营比较安全。这个地方一直是战乱和灾害频发,在这样高度不确定的地方,更多的是大难临头各自奔嘛。这是逃灾的文化。这地方就是不愿意搞集体,搞经济搞单干好得很。他们之前不搞集体化的时候,经济也是很好的。很多地方不仅顿顿都有,一天还有四两小酒。有人呢,还会做一些小生意,一些副业,背着撑杆跑四方、编筐打柳。
原文请点击:《陆益龙:美美与共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力量》,2021年0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