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专家观点 > 专家访谈|陆益龙:美美与共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力量

专家观点

专家访谈|陆益龙:美美与共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力量

来源: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 作者:陆益龙 潘琼阁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9日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陆益龙近年来强调再发现乡村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小编专访陆教授,认识乡村振兴中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的价值,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什么要突显乡村文化?乡村文化视角可规避哪些风险?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适合的发展方案?乡村文化如何通过产业融合来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什么要突显乡村文化?
注重乡村文化是社会需要转变的要求
结合当今人类社会以及中国发展大趋势,我越来越感觉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社会之魂,是一个社会的粘合剂,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中国社会的温饱问题、物质问题解决了,制度组织包括村民自治和基层组织整个一套体系有效地运行。类似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社会需要递进论虽然不是那么绝对,但有这样整体的趋势。人们物质需要逐渐满足后,会有精神需要、文化性需要。
在这个意义上,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也需要把战略的落实和实践,重新放到社会需要转变中,逐渐突显文化意义。实际上这就是中央提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它有很多主体上的想象和建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再发现乡村文化的意义、价值,从社会变迁和农村现代化这个过程来考虑文化,思考乡村文化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挑战。
美美与共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力量
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是一个软实力,是精神上的力量,骨子里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更加持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能忽视文化因素。我们很多政策包括上层决策,过去是经济学的,经济的一些问题、一些要素比较明确,容易测量、评估。文化,大家可能觉得,太宽泛、不可捉摸,很难评估。增加社会文化视角,在强调经济重要性的同时也看到文化持久的实力。
我非常欣赏和认同费孝通讲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关涉终极意义上的人类关怀。当然它也适用于乡村发展和振兴。文化自觉是我们文化的持有者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有哪些特点,哪些优点,哪些局限。各美其美,对乡村发展来说,是认识到乡村文化自身价值。美人之美,是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借鉴外面的文化,包括现代的城市文明、科技文化等。然后才能美美与共,能够达到优点共存的状态。
 
二、乡村文化视角规避哪些风险?如何提供适合的发展方案?
乡村文化视角规避城市中心主义和单一发展路径
共存状态会有新的面貌,是文化的交流、对话和反思,是一个现代化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某种意义上还形成乡村和城市文明的共荣关系。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仅是物、交通或者基础设施的融合,还有文化融合,文化能在动态过程中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融合、城乡融合的格局在某种意义上避免的不仅是空间上的分离,还有文化心理上的分离。大家不至于觉得农村的都是落后的,城市都是繁荣的。
乡村的振兴,振兴的一定是乡村。如果我们都认为高质量发展或者农村发展就是按照城市标准,那还有必要说乡村振兴吗?过去说大拆大建实际上就是按照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完全是城市中心主义的,或者说是简单的城市化理念的体现。从长远上看,城市中心主义是一个单一结构。单一结构出现的时候,无论是经济系统还是社会系统,就不太协调。
比如我们现在重视种业。如果我们种业都是国外转基因品种。一旦这个链条人家卡住你,怎么办?我们的有机农业种子产量没有那么高,但至少可持续。单一化的风险很大,只靠一种方式,一旦这种路径走不下去,那整个系统就面临着很大危机。
我们要把握大趋势、大方向,这是共性。共性不是一些具体的、统一的措施。一些对策、具体措施,应该讲究适用范围和适用性。多样性是中国农村典型特点,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针对不同农村需要有不同发展策略、发展路径。
我强调的是不能够简单机械模仿发展模式、发展路径,而是可以借鉴发展精神和经验。费孝通讲的模式也是总结概括它的历史发展经验、发展历程。比如说苏南通过乡镇工业发展,那我们也可以去发展化工啊制造啊,不是这样的,那是对模式误解。这个经验是我们不仅仅需要在农业上做文章,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去寻求新路径。
理解多样性的乡村文化特质,找到适合乡村振兴的方案
西方一些科学思维和现代化思维方式,研究提供最优化方案。这对社会文化不太适用。人文社会强调多样性、多元性、丰富性,一些工具性文化可能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文化其他部分,特别是带有主体评价性和价值观的部分,很难分辨出先进和落后。既然不能分辨先进和落后,那所谓最优原则就不适用。
我们目前强调乡村发展多样性,一个学理就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强调的历史特殊主义。她觉得每种文化都有特质,是每一个文化类型经过长时间整合而成的特质。
村庄发展就深受村庄特质的影响。我以前讲到村庄特质,举了一个具有张力的典型案例,大寨和小岗村。在集体化时,大寨成为模范,但是大家把小岗村学大寨看作一个悲剧。学大寨是搞集体化,搞人民公社,小岗村不适应。为什么两个地方形成这么大反差呢?主要就是各个村庄特质不一样。大寨这样一个北方村庄,愿意搞集体,大家愿意团结合作,产生效益,有很典型的乡村文化的影响。北方的历史文化、村庄基因,有集体的号召力和动员力。在小岗村这地方,它强烈地排斥集体化,我们需要很多微观的、历史的、人文的理解。不仅是小岗村,整个淮河流域都是这样。它为什么有强烈的个体经营特质?因为在它的文化里面,觉得个体经营比较安全。这个地方一直是战乱和灾害频发,在这样高度不确定的地方,更多的是大难临头各自奔嘛。这是逃灾的文化。这地方就是不愿意搞集体,搞经济搞单干好得很。他们之前不搞集体化的时候,经济也是很好的。很多地方不仅顿顿都有,一天还有四两小酒。有人呢,还会做一些小生意,一些副业,背着撑杆跑四方、编筐打柳。
 
三、乡村文化如何通过产业融合来助力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的辐射作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乡村发展多样性实际上还是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和大趋势,就是产业的融合。这个产业融合,是农业和二、三产业,特别是和第三产业的融合,这是重要的产业兴旺的路子。各个地方在这方面走不同的路径,有各种各样形态。
文化的力量有可能会在某一个阶段,出现在村庄里面。有人会敏锐地发现他们文化的特殊价值,可能会把这些文化的特质、特有的文化资源,动员起来。我有一次去江西婺源,有很多村子成了旅游目的地以后,周边很多乡村的农民也有很多机会。不可能所有村子都办旅游业,但这样一个产业是有辐射作用的,把乡村的一些文化、资源带动起来。对于乡村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这方面可能是很重要的突破口。
“互联网+”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增强农民文化自信
融合发展是产业的融合,也是城乡的融合。乡村的内生发展不是仅仅靠内部的,内部有发展意愿、发展动力,但必须在城乡融合这样一个大框架、大背景下去融合。
新时代乡村振兴,要融合、要借助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如新的通讯技术5G之类的出现,会为城乡之间互动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数字经济打破了过去一些偏僻农村在交通和信息上的劣势,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更多市场机会,同时也为城乡融合,如城市资金直接流向偏远农村提供很好的平台和条件。
网络还会让农民对自己乡村的特色文化和资源,认识更加清楚、清醒。比方说贵州一些农村,很多农民都是去广州打工,随着技术发展,他们也会知道如何运用他们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还有他们的一些独特的风光景色开展文化旅游业。新业态的出现,对农民的、农村的增收和产业发展,都会带来很大机遇。
开发多形态的高附加值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现代化,需要从广义上理解。乡村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不能理解为完全高科技的发展,可能是高度融合的发展。比如在现代化大背景下的高附加值农业,融合了文化意义的有机的、手工的劳作就是高质量的。通过市场化的一些机制,去使这些传统的产业有高附加值,最主要的,要让农民收入增长。
农业机械化其实不是我们农业现代化要追求的目标,也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的农业现代化要追求实质性的现代化,要给农民带来增收。增收一个是收成的增长,一个是收入的增长。只要做到这一点,各种各样的方式都可以采取,不一定就是大规模耕作、大量资本投入。
 

 陆老师谈农村社会学研究乡村文化的学科特点

 

策划:潘琼阁

摄影、剪辑:薛卿

字幕:张晓媛

 

陆老师所著报告推荐

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及居民行动策略的法社会学分析》/《中国环境社会学(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制度创新、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

生育兴趣:农民生育心态的再认识——皖东T村的社会人类学考察》/《家庭与性别评论(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