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世界历史与侨乡社会的形成
世界历史与侨乡社会的形成

作者:沈卫红

##沈卫红

所属图书:侨乡模式与中国道路

图书作者:沈卫红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报告字数:17412字 报告页数:22页
摘要:马克思说,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往往与该国家和民族进入世界历史的程度有直接关联性。一般而言,位于沿海、水路发达的国家易于接受现代文明,有利于开展对外贸易,推动社会顺潮流发展,而远离海洋的国家则往往趋于落后保守,很难跟上时代潮流。从世界现代化的总体进程来看,首批进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大多地理环境优越,比如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班牙,大西洋沿岸的英国、葡萄牙、法国、荷兰、比利时等。相比之下,德国因位于欧洲大陆内陆而发展迟缓,恩格斯指出,这是由于德国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因阿尔卑斯山脉而跟意大利的文明隔绝,因波希米亚山脉和莫拉维亚山脉而跟北德意志的文明隔绝,同时碰巧又都位于欧洲唯一反动的河流的流域之内。多瑙河非但没有为它们开辟通向文明的道路,反而将它们和更加粗野的地区连接了起来”。当现代文明沿着海岸汹涌而来之时,德国“贫瘠而交通阻塞的山区就成了野蛮和封建的避难所”。所以,在普遍联系的世界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民族能否发展,地理环境就是一个先天的优势,“沿海”有利于对外开放,便于与世界各国交往,易于走进世界历史。当世界历史向中国扩张时,中国南部沿海省份就是因拥有这个沿海的地理优势而首先与世界历史接轨,在与外部世界的普遍交往中出现人口大规模向海外迁移而形成遍布世界各国的华侨社会,又在与祖国家乡的联系中反哺侨乡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在东方社会的独特现象。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外部动力:世界历史与近代国际移民潮
  •         一 苦力贸易:中国走进世界历史的代价
  •         二 世界历史的“反动”:排华运动
  • 第二节 内部动力:近代华侨政策和地方文化
  •         一 从封闭到开放:中国近代华侨政策嬗变
  •         二 地方文化对侨乡社会的型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