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侨乡社会的现代化模式
侨乡社会的现代化模式

作者:沈卫红

##沈卫红

所属图书:侨乡模式与中国道路

图书作者:沈卫红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报告字数:37761字 报告页数:47页
摘要: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由此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侨乡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在这一时期又表现出新的特点,侨乡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如果说发端于19世纪中后期的侨乡社会的早期现代化运动,表现为商业化、外向化、城市化和文化创新的现代性特征,华侨和商人构成现代化运动的主体,那么,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侨乡社会的现代化运动,则首先从外向化切入,以外向化启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国际化,而外向化的动力首先来自华侨华人,由侨动力来促动侨乡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使侨乡社会的现代化运动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出典型的外向性特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侨乡社会形态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是由新的世界历史形势所造成的。侨乡社会的早期现代化运动面临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的双重挑战,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对现代化的回应和建构过程。而改革开放时期的侨乡现代化,从一开始就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与世界接轨。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发展模式
  •         一 现代化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         二 中国发展模式的西方语境
  • 第二节 侨乡社会与独特机遇
  •         一 独特机遇论与对外开放路径
  •         二 广东特色与跨越式发展
  •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侨乡社会形态演变
  •         一 传统侨乡的现代转型
  •         二 新兴侨乡的非本土化建构
  •         三 走向聚合:侨乡发展模式之变
  • 第四节 侨力:作为生产力的现代化动力
  •         一 环球华商社会结构的特点
  •         二 侨动力:型塑侨乡发展模式的第二力量
  • 第五节 华侨文化:中国“软实力”
  •         一 华侨文化的特质和当代价值
  •         二 华侨华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