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结论

作者:吕俊彪

##吕俊彪

所属图书:财富与他者

图书作者:吕俊彪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报告字数:7890字 报告页数:13页
摘要:商品交换是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之中,以人的共同意愿为基础的劳动产品的一种社会交换方式。商品交换的社会实在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绝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物品的交换方式,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社会交往活动。不管是默契交易、贸易港交易,还是现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在貌似简单的物的流通过程中,都毫不例外地潜藏着人的流动、信息的传递以及文化的交流。因此,与其说商品交换是一种物的交换,毋宁说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缔结。商品交换的实现,或许会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交换者对于所谓“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但人的趋利动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形成并围绕其所认同的财富观念图式而展开的。族群认同、社会整合模式、财富观念图式等非经济因素对于商品交换的影响,在著者看来是本质性的。而扬美古镇的商品交换以及族群关系的社会事实,也较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商品交换与族群认同
  •         1.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商品交换促成了当地人族群认同的形成
  •         2.多向度性的族群认同是商品交换得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         3.随着以商品交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社会交往的增进,作为弱势族群的壮族人不断效仿汉族人的某些文化特征,从而使扬美人与壮族人各自的族群认同面临着表述上的危机
  • 二 财富的观念图式与族群关系
  •         1.财富观念图式的形成,源于族群内部的社会连带关系
  •         2.扬美人与壮族人的商品交换是围绕各自的财富观念图式而展开的
  •         3.“四月初九”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在于扬美人与其邻村壮族人在财富观念上的差异
  • 三 社会整合模式与商品交换
  •         1.生计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扬美人与当地壮族人对于商品交换的不同想象
  •         2.由于族群内部的社会整合方式不同,商品交换之于扬美人及其邻村壮族人的社会功能呈现出较大差异
  • 四 乡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一种总体性的经济交往方式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