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创新路径与模式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创新路径与模式
报告字数:25077字
报告页数:35页
摘要: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发展,市场化改革也将逐步深化。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和社会等诸多不和谐因素的困扰,因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孕育而生。因此,发展理念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社会不和谐因素的逐一解决,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正是为了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进而适应现阶段改革特征并符合当前深化改革任务而采取的多角度、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全方位举措。这种改革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内容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生活、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等,更加突出各项管理体制的创新。各试验区在推进改革中,改变了以往依赖中央政府给予“输血式”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做法,而是凭借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改革权利去探索“造血”机制。各试验区各自肩负重任,针对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不和谐因素,为实现和谐发展,为打破改革过程中阻碍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最大化的体制障碍,以实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体制创新路径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和谐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与体制创新
- (一)体制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 (二)综改试验区建设是我国体制创新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 (三)综改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
- 二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创新的实践
- (一)“综合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体制创新
- (二)“城乡统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创新的实践
- (三)“两型社会”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体制创新
- (四)“新型工业化”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体制创新
- 三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创新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 (一)思想观念上的制约
- (二)体制创新的环境有待优化
- (三)行政授权不到位
- 四 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 (一)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创新方式
- (二)构建良好的体制创新环境
- (三)构建有效的体制创新机制
- 五 和谐社会建设中体制创新的模式
- (一)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居站分设”为载体,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夯实和谐社会基础
- (二)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民主与法治建设”为核心,形成和谐社会建设的“成都样板”
- (三)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创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为突破口,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
- (四)沈阳经济园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抓手,筑牢和谐社会稳固基石
- (五)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