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第一节 失业问题:吸纳能力与释放能力的非对称性
第一节 失业问题:吸纳能力与释放能力的非对称性

作者:蒋尉

蒋尉##蒋尉

所属图书:欧洲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劳动...

图书作者:蒋尉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报告字数:12371字 报告页数:1页
摘要:吸纳能力与释放能力是指非农部门的就业吸纳与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释放之间的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劳动力有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非均衡性。根据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为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非农产业的供给价格低,且在二元结构下为外生的固定参数,即固定在仅够维持生存水平上的一种体制工资。非农产业的发展可持续地从农业获得无限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并在劳动供给价格与劳动边际生产率差额中获取巨额利润。此外在非农产业利润中储蓄倾向高,用于再投资的比重大,从而又能提高城市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效应。在这种累积效应的持续作用下,劳动力转移持续进行。然而,刘易斯模型对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到稳定工作的预期过高,而且低估了经济波动的影响,模型中隐含的一个假定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不存在摩擦,城市中有充分的资本积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上,欧洲工业化期间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满足以上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边际生产率降为零之前就已经陆续进行,况且,由于经济波动和劳动力的技术断层等阻力的共同作用,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与非农行业的就业机会不可能一一对应,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往往要等很久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就业,在这种条件下,失业便无法消除。这种释放能力与吸纳能力之间的非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数量的非对称性、技术的非对称性以及劳动力供求信息的非对称性,它们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失衡。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数量的非对称性及其缓解
  • 二、技能的非对称性及其解决途径
  • 三、信息的非对称性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