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锅庄舞形态层面的理论思考
锅庄舞形态层面的理论思考

作者:毕研洁 冯涛

##毕研洁 冯涛

所属图书:寻找锅庄舞

图书作者:毕研洁 冯涛

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报告字数:35279字 报告页数:39页
摘要:父系与母系民族的儿女都是兄弟姐妹。作为连接世代的象征——民族象征着自己从没有见过的祖先以及尚未出生的后代。它是渐进的现代性的结果。这种自然化的愿望也许来自于一种与更为稳定的文化传统决裂的冲动。这些传统自然发生,扎根于农业社会的脉动中,也扎根于牧区、农区等社会以及宗教信仰中。每一民族所显现的内容也不一样。一块领土、一个族群、一种语言、一种宗教、一种传统等,这些标准的堆积并不表示民族性更强。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蒙古民族与藏民族的历史更具有文化特性而不是民族特性呢?民族首先是通过国家进入历史进程之中的。二者构成一个共生体,民族是生命体,国家是组织者。这是为了强化自身,前者具有生物属性和生活方式的自发性,后者有意识形态导向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理性地认知锅庄舞的文化结构
  •         1.锅庄舞文化的来源及内涵
  •         2.锅庄舞的文化形态
  •         3.锅庄舞文化与生活形态
  •         4.锅庄舞作为民族体育舞蹈
  • (二)现代锅庄舞文化应是多元混合体
  • (三)文化人类学与锅庄舞的社会生态
  •         1.锅庄舞作为世间文化的载体
  •         2.锅庄舞对人体运动形态特征的影响
  • (四)锅庄舞“社会舞蹈”语境下的全民健身
  • (五)大学是“锅庄舞”教育的基地
  •         1.西部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         2.西部高校体育与锅庄舞文化的整合
  • (六)锅庄舞潜在的艺术体育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