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
报告字数:45056字
报告页数:68页
摘要:长期以来,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在经济思想史上,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经济学家就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马克思所研究的积累问题、人口和就业问题,特别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问题,实际上也是经济增长问题。追本溯源,作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发展经济学是从增长经济学里成长起来的,或者说曾经是增长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时移势迁,随着近代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增长的看法有了改变,经济增长不再仅仅被看作是经济总量的扩张,而被看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除了反映经济总量的增长外,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环境和污染的治理等综合问题。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观点的纷呈
- 一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凯恩斯理论动态化、长期化
- 二 索洛-斯旺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勃兴
- 三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与经济增长
- 四 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一揽子”投资与经济增长
- 五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两种模式
- 六 罗斯托的“起飞”理论:经济增长的六阶段
- 七 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R&D模型)
- 八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评析与借鉴
- 一 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的评析
- 二 经济增长理论的可鉴之处
-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 (一)经济增长因素、经济增长作为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或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结果,是一国社会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及启示
- (三)启示
- 第四节 中国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一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正在奋勇前行
- 二 中国经济增长依然任重道远
- 三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间不容息
- 四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