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社会交往:边界与区隔
社会交往:边界与区隔
报告字数:27029字
报告页数:32页
摘要: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阶层有各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从社会交往或者交流出发或以其为核心,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其中较为独特而且硕果累累的一种视角。该方法的定型也许应当感谢米德,因为他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的开篇,开宗明义地指出:“我想提出一种研究方法,其要点在于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流的观点出发研究经验。”在这种方法的指引下,符号互动论研究范式蔚为大观。可惜的是,这种研究视角由于过于拘泥于两个或少数主体间的交往行动,因此研究成果比较多地集中于个体的和微观的层面。而且,这一视角对于社会交往概念的界定也过于泛泛,因为在这种理论看来,一切非个人的行为都具有交往的性质。在符号互动论之后,许多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理论比如社会交换理论也对以交往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它们大多仍然停留在微观研究的层面,没有摆脱个体主义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网络研究的兴起,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和福山等当代著名社会学者又以社会交往、人际网络为核心,发展出一套经验与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社会资本理论。正是从这个逻辑架构出发,社会资本研究将以社会交往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引向了宏观社会研究,使以交往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真正成为可能。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
- 二 社交活动的多维视角
- 人际交往与社交圈
- 网络交往
- 三 边界的建构:基于社会资本的探讨
- 数量可观的社会圈与社会资本
- 特有的社交圈区隔
- 在圈内有较强的影响力
- 社交是中产阶层事业与工作的延伸
- 四 网络交往:新的阶层边界
- 阶层差别与数码沟
- 阶层差别与网络交往
- 网络交往的方式与话题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