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品味:中产的符号生活
品味:中产的符号生活
报告字数:39032字
报告页数:41页
摘要:布迪厄认为,判断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与属性,只有从个人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构成及其轨迹方面来分析,才能准确地加以区分。在个体所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本差异并不足以说明其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的情况下,是文化资本的多寡决定了他在社会结构中所拥有的地位与声望,因为文化资本影响着个人艺术欣赏的水平与生活方式的品味,从而,这一资本丰富的群体就会在文化艺术的消费实践方面表现出与其他阶层差异明显的趣味区隔。所以,在经济资本相似的情况下,能显示人们“尊贵”身份的,非文化消费上体现出来的品味莫属。在文化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再以其经济关系,而是以其越来越突出的文化特征或文化取向而受到研究者们的注意。文化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以不同阶级之间显著的文化趣味差异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文化系统提供着具有共享意义的符号,定义了一个社会角色及其期望的模式化或制度化体系,从而使不同的文化取向因社会地位和社会群体的不同而呈现系统性变化。美国畅销书作家保罗·福塞尔的《格调》为阶级趣味间的差异做了最通俗的解释。1998年底它的中文版出版以后,迅速成为大陆的年度畅销书。在《格调》2002年修订版的封底上,读者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阅读引导:《格调》不仅缔造了1999年的一个出版时尚,而且成全了一个文化事件,其关键词即“品味”。《格调》向人们展示了怎样的关于生活品味的路径呢?“等级是什么?它不仅是你的职业,不仅是你居住的地方,不仅是你的餐桌举止,也不仅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格调》作者从美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与文化消闲等各方面对不同阶层的不同行为方式做出了描述,因为对社会等级的“高度敏感”,中产阶层是一个十分讲究虚荣的阶层。距《格调》中文版不过一年,大陆很快有了它的翻版——《阶层:中国人的格调与阶层品味分析》,由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推出。作者将品味作为阶层划分的一种标志,认为人们对等级的不同划分反映了所在的阶层:下层的人们乐于相信,等级是由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来作为标准的;接近上层的人则认为品味、价值观、生活格调和行为方式是判断身份等级不可缺少的标准;生活在中层的人们一方面认为金钱对于等级差别非常重要,同时又认为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职业同等重要。从《格调》的畅销到跟风者的大量出现,我们知道,“品味”在某种程度上正成为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一种时尚追求。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中产与品味:一个时髦的话题
- 概念的狂欢:一种文化现象
- 高扬的消费主义
- 二 中产阶层与趣味区隔
- 三 中国中产阶层的文化生活
- “中产是一种生活方式”
- 文化消费:品味区隔与阅读差异
- 四 竞争压力下的中产文化生活特征
- 专业研修型
- 信息获取型
- 消遣娱乐型
- 旅游、运动型
- 五 想象:中产阶层的文化品味
- 中产者的品味意识
- 高雅的尴尬
- 中产品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