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气枪与娃娃:民国时期玩具文化中的性别议题
气枪与娃娃:民国时期玩具文化中的性别议题
报告字数:30998字
报告页数:39页
摘要:在诸多影响成人为儿童选择何种玩具的因素中,性别差异或许并非首先需要考虑的一项,但绝对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当父母为儿子购买一支玩具气枪或送给女儿一个玩具娃娃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有意无意间塑造了子女从生理到心理上的男性气概或女性气质。我们在任何文化情境中对这两个概念做出准确界定均非易事,笔者在这里也只能指出其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保守主义学者曼斯菲尔德从政治学角度强调政治领导者尤其必须拥有杀伐决断的血性和魄力,即男性气概。换句话说:“男性气概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的自信,具有男子气概的自信就意味着在那种情况下有能力负起责任或具有权威。”有当代研究者受到曼氏的启发,引申出更具有东西方普世价值的男性气概所涵盖的三个特征:首先是刚毅雄强,其次是高度的责任感,最后是庇护弱者。而在人类学者米德眼中,柔弱、被动、敏感、情愿抚育儿童等则被视为女人所特有的气质。也就是说,建筑在生理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玩具选择会在相当程度上促使儿童进入并扮演符合主流价值期待的社会性别角色。本文的目的即在通过检视民国时期有关性别议题的玩具话语、广告和真实生活,尤其是着重关注那些似乎和固有的玩具分配模式相悖的有趣现象,从而研判男性和女性特质是如何透过玩具这一客体影响并建构了儿童主体的生理和心理现实的。当然,作为必要的知识背景,下文会简要回顾“前现代”的中国传统玩具,探究其是否较之现代玩具具有更为明显的性别化倾向。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玉圭与纺锤:性别分野模糊的传统玩具
- 二 天赋“异”禀:幼教话语提供的玩具分配方案和理据
- 1.满足男子汉的想象:男孩子的玩具和游戏
- 2.发展“管家的天性”:女孩与娃娃
- 三 男孩也爱娃娃?——被消费行为模糊的性别界线
- 1.拍皮球与骑木马:儿童杂志和广告中“反常”的女孩
- 2.穷孩子、富孩子——谁才是洋娃娃的主人?
- 结语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