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改革开放后中国同性恋生存境况变迁研究(1979~2001)
改革开放后中国同性恋生存境况变迁研究(1979~2001)

作者:董怀良

董怀良##梁景和

所属图书:第三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国...

图书作者:梁景和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报告字数:18577字 报告页数:22页
摘要:1869年,德国医生贝科特最早提出了“同性恋”一词。此后,有诸多学者对同性恋进行阐释,有人把同性恋视为一种性关系,例如印第安纳大学性研究所的保罗·格布哈德把同性恋定义为“相同性别的两个人的身体接触,它一般导致性兴奋”。“具有对同性身体接触的愿望,或想到或看到相同性别的人会产生有意识的性兴奋。”再如李银河认为:“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也有人指出它杂糅感情和性关系,“同性人之间产生性感和依恋,进而模仿两性关系的一种行为”。还有人把同性恋解释为一种恋爱关系,还是一种婚姻关系,如岳庆平指出它是“同性之间发生的恋情,它不仅是一种婚姻问题,而且是一种性的变态”。学者们对同性恋的解释虽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了其共同特点:这种关系发生在同性之间。同性恋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一种非主流现象,经历过宽容也遭受过歧视。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1年是同性恋者自身及所面对的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本文尝试梳理此时期同性恋的变迁历程,以分析改革开放后同性恋的时代特征及根源。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同性恋现象变迁溯源
  • 二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同性恋政策的变化
  •         (一)政府对待同性恋政策的两个阶段
  •         (二)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同性恋政策变化的原因
  • 三 社会各界对同性恋的态度之变
  •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同性恋者面对的社会舆论是默然与歧视
  •         (二)20世纪90年代,同性恋行为被社会所逐渐宽容
  •         (三)社会对同性恋态度变化之局限
  • 四 同性恋者自我认知的逐渐深刻
  •         (一)逐渐认识到同性恋的性倾向并非犯罪,也不是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可自由选择的
  •         (二)同性恋表达个人诉求之局限
  • 五 同性恋者及相关政策、社会环境变迁之根源
  •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         (二)政治生态滞后、文化传统束缚及社会话语的“污名化”导致同性恋变迁之艰难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