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性别视野中的尺牍史
性别视野中的尺牍史
报告字数:3368字
报告页数:4页
摘要:书信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们传递讯息、交流情感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中国古代,书信通称为“尺牍”。其义取于书写的材料与尺寸,“尺”指木简的长度,而“牍”则是古人在书写时用的木简。诚如冯尔康所强调,书信“在写作的当时,是为实用;过后,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因此,其对历史探究的重要性不仅多次被学者一再重申,有关研究成果亦甚为丰硕。例如在总论方面,郑逸梅、胡传海和朱维青集中论述尺牍的历史发展;赵树功则从文学角度,讨论尺牍在不同朝代的转变。此外,由于明清时期是尺牍发展的高峰,故学者也多强调明清尺牍的史料价值,以及市场的流通量。至于书信具有“言事达情”的作用,更往往成为人物研究的重要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过去的研究成果对“尺牍”的探讨范围颇为广泛,但除了近年来学术界所关注的明清女性书信、情书集外,似乎从性别视野讨论尺牍史的内容,尚有更多等待开拓的议题。其中,大量刊印出版于20世纪初、专为女性学习写信而设的“女子尺牍”,即有助学术界利用“性别”作为一项分析工具来扩阔尺牍史的内容。
关键词: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