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高陂桥
摘要:闻名闽粤两省的高陂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它位于高陂、坎市二镇交界的“蜈蚣山”和“老鹰山”两山对峙的峡谷之间。建桥前,这里两岸悬崖峭壁,壑深千仞,永定河水汹涌澎湃穿峡而流,地势十分险峻,交通极为不便,人们往返坎市、高陂乡村,只能搭乘帆船或徒步山间羊肠小道,出入十分艰难。因而引发出乡人辟路建桥的愿望。于是太平里的乡人吴克恭、简维时、卢宗善等人欣然牵头向乡亲和路人募集资金备办器材,聘请筑桥师傅,动工兴建高陂桥。据说,翰林王见川还亲笔著《募建高陂桥序》,文曰:“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而渡之。补天者,谁也?女娲氏也;架桥者,谁也?芳名列后。”另有一说,序文是当年金丰里古竹乡的一隐士苏廷所著,而非翰林王见川所著。不管怎么说,此桥的兴建,确实博得了太平里众乡民和所有过往此地路人的热情资助。因而,使这座桥建造得十分完美壮观。这就是最初建造的一座“石拱荫桥”,取名为“深渡桥”。对此,王见川作的《序》曾作了如下介绍,该桥全部都是用石料拱砌而成,桥面两旁还装配栏杆,桥顶上飞檐覆瓦,画栋雕栏,栏杆脚边还砌有两道石塍子,供过往人歇息闲坐,可谓工艺独特、设想周全。桥上方南岸桥头建有天后宫、文昌阁各一座,紧接就是新建的街道市场。数十间崭新的商店,对排成两列,有专供外来商客摆摊售货的圩篷子,也有供卖牛、羊的圩排,更有供航运船只装卸货物的码头。农历每月三、七两天为圩期。此时,来天后宫、文昌阁进香的、赶集的,人山人海,挤满整条街道,十分热闹。桥下有大小篷船或装卸货物,或在那泊歇,或正在撑篙起航,一派繁荣景象。后因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发生大洪水,这座美丽壮观的石拱桥被洪水冲垮,乡人数次修筑,也未能恢复原样。加之坎市乡民在桥下端的“险石甲”处,筑坡开渠引水灌溉农田,阻碍了船只往上通航,致使深渡桥上方的新街市场日渐衰落,因此便更名为“高陂桥”。这就是现存的高陂桥桥名的来历。
关键词:
所属图书目录
-
《客家地名文化》编委会
-
《客家地名文化》
-
序一
-
序二
-
武平县
-
蕉岭县
-
平远县
-
永定县
-
上杭县
-
大埔县
-
长汀县
-
连城县
-
会昌县
-
寻乌县
-
宁化县
-
清流县
-
明溪县
-
梅县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