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从“昭君故事”到“昭君文化”:王朝中国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
从“昭君故事”到“昭君文化”:王朝中国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
报告字数:10150字
报告页数:14页
摘要:“昭君故事”凄美感人,“昭君文化”大气磅礴。人们对王昭君的想象已绵延两千余年,不同的时代、具体想象人不同的境遇和社会环境,以及想象者的目的都对王昭君形象的描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心目中,便有着不同的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一个失意的后宫佳人,一个被迫进入“胡地”与“胡人”为伍的汉地美人,一个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担“国家”命运,使异类“宗我王室”的杰出女子,一个促成汉匈半个世纪无战事的和平使者,等等。细究对昭君的各种想象,我们会看到每一种想象都不过在表达那个时代的特征,都充满了人们对政治清明、民族关系的和谐期待和愿望,也充满了文人墨客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悲叹。20世纪60年代初翦伯赞先生就曾指出过的,“有些诗人是借王昭君的眼睛,流出自己的眼泪”。如果仅就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而言,王昭君的想象则与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昭君传说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在内蒙古——昭君历史故事发生的地理空间,遗存与昭君故事相关的各种形式载体。呼和浩特在推进城市发展中挖掘历史传统资源,将王朝中国“和”“合”思想赋予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意涵,不能不说是对历史资源的良性运用。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一个被文学艺术化的历史人物
- 二 昭君想象的大时代——游牧与农耕冲突
- 三 主权现代中国建构与昭君想象
- 四 呼和浩特市对“昭君”历史资源的挖掘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