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儒家文化生产与汉族“凝聚核心”地位的合理化
儒家文化生产与汉族“凝聚核心”地位的合理化

作者:刘涛

刘涛##刘涛

所属图书:文化视域下的社会变革

图书作者:刘涛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报告字数:29689字 报告页数:32页
摘要:在大型的复杂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一定是会有等级的,这既是复杂社会的特质,也是社会分工发展和管理职能日趋独立及专业化的客观需要。但应该注意的是,在最直观的层面,“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全部的经济、政治资源(利益∕权力)永远掌握在特定的少数家族、某些组织和团体手中,而别的人、其他组织和团体总是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境地,那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持续繁荣和长治久安的。尽管等级的区分不可避免,但组成等级的人不是永远固定、不可改变的,即便是为了维持社会等级序列本身的存在,个人的社会地位也依然会发生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学中常说的社会流动。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主体:云南儒学教育的发展
  •         (一)儒家文化在汉、唐和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传播
  •         (二)儒学始兴的元代
  •         (三)明代儒学教育的推广与士人阶层的形成
  •         (四)清代的义学和土民学塾
  • 第二节 制度文化的再生产:科举制度在云南的推行
  •         (一)科举肇端的元代
  •         (二)明代云南科举的繁盛
  •         (三)清代对少数民族参加科举的优待和照顾
  • 第三节 汉族“凝聚核心”地位的确立
  •         (一)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上的民族差异
  •         (二)汉文化影响力的日渐增强
  •         (三)汉族在少数民族传说、故事中的形象发生改变
  •         (四)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对华夏空间、历史书写模式的接受
  • 第四节 文化生产、社会流动与民族关系的合理化
  •         (一)儒家文化中的社会流动观念
  •         (二)儒家文化中的社会流动模式
  •         (三)稳固的精英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