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结语
摘要:本书正文部分的写作,离开笔者结束实地调查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只有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之中,除了整理调查笔记、附录和各类资料之外,笔者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考虑写作的框架。“导论”中已经简单提及了笔者是如何寻找有关理论线索的,但是大家可以发现,在正文部分的写作中,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套用现成的理论观点来整理北镇的实地资料。事实上,进入实地之后,研究者面对的往往是丰富的观感。在北镇,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趋势或矛盾现象,比如说:①城与乡的矛盾,尽管北镇事实上已经变成一个接近城市化的区域,但在他们自己看自己和上级看他们的眼里,仍然是一个乡镇,拥有固有的政策优势和劣势。②生活方式中顽固的乡村传统和生产方式中日益现代化的一面的矛盾,尤其明显地表现在经营(无论工业还是商业服务业)和社区政治的家族主义趋势中。③基层的缺乏活力(消极主义),其原因或者是来源于等级制结构当中的去风险化要求(表现为遵循惯则的心理驱力),或者是由于特定的评价机制所造成的后果(由于评价者是上级而非群众,所以造成眼睛向上、唯唯诺诺的策略),或者是受到资源能力的限制(积极主动的行政能力与基层所能调动的资源规模形成尖锐的对比)。④保守性,表现为区域内社区认同感极其强烈,有一个自豪的“北镇人”、“北镇的”的概念。如何把这些活泼的现实和理论框架相联系,就涉及了“微观—宏观联系”(Macro-Micro linkage)的问题。按照社会科学的演绎逻辑,如果有丰富的理论准备(假设和命题),则微观现实可以在理论框架内得以解释。从正文部分来看,本书还没能做到这一步。相反,它走的正好是另一个方向,即从事实中先提炼出某些概念来,完成一个初步研究的任务,而把验证交给下一个环节。在下文对描述策略的解释和对不同水平的概念的区分中,方法论中的这一维度——理论—经验的链条——还将被讨论到。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对全书的总结
- 1.本书的特点
- 2.本书有新意的地方
- 3.本书的不足之处
- 二 有潜力做进一步讨论的概念
- 1.框架性理论要素和实质性概念
- 2.一个实质性概念丛
- 三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