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胎次—激化双重效应:中国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胎次—激化双重效应:中国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报告字数:23868字
报告页数:26页
摘要:19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逐步走向失衡,本世纪初的情势尤甚;其失衡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潜在负面后果之严重均达到极其严峻的地步。学界往往将该比例失衡的原因区分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基于经济制度、文化惯习、家族政治体制的性别偏好;直接原因主要包括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出生登记系统的不完善,等等。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之本,是驱使人们流产女胎、溺弃女婴、漏报女婴的动因;直接原因是实现根本原因的手段,是将性别观念具体化、表象化的工具。然而,根本原因由来已久,为什么主要在近年才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衡呢?近年来一定存在某种(些)因素,搭起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之间的桥梁,使这两类因素的作用凸显。作者认为,这座桥梁就是生育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本文称之为“激化原因”。生育政策对生育数量的刚性制约加快了中国人口转变的速度,使其具有下降的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生育水平)过低的特点;同时,一孩半政策还涉及生育性别和间隔维度,给人们留下进行性别选择的空间。同样,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生育数量的需求大大降低,但对生育质量(在具有男孩偏好的国家和地区,性别即是孩子质量的一个指标)的渴求依旧强烈,故生育政策难脱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干系。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研究背景
- (一)生育政策的时空差异
- (二)近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特点
- (三)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研究述评
- 二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构建
- (一)生育率下降与儿童性别比理论
- (二)“胎次—激化双重效应”理论模式
- (三)理论假设
- 三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实证研究
- (一)省区层面分析
- (二)地区层次分析
- 四 总结与思考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