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传统与现代的主辅合力:从冀中定县看近代中国家庭手工业之存续
传统与现代的主辅合力:从冀中定县看近代中国家庭手工业之存续
报告字数:24268字
报告页数:27页
摘要:人的记忆习性总是更多地关注历史变化,而非历史延续。对于近代以来变化日益剧烈的中国,就更是如此了。变化最大的城市自不待言,即便是变化缓慢的农村,人们也是更多着眼于它的变化。其中,最彰明较著者当推农村手工业。自19世纪中期以来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手工业的显著变化,就是它趋向于不断的瓦解和崩溃。这一看法的理论依据,也是各个渊源有自,影响最大的一种是基于民族主义和革命史观,认为外国商品的倾销导致中国农村手工业处于崩解之中,并引发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巨大危机。这种观点,不仅在革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另外一种理论资源,主要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影响不及上一种大。这种意见主要是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理论,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认为现代机器工业的冲击必然导致家庭手工业的解体,建立和发展大机器工业才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不过,就在手工业崩溃论弥漫之时,也不是千篇一律,无论是二三十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都有少数学者注意到它的保存和延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冲破意识形态和经典理论的束缚,转而重视家庭手工业解体的多元性、家庭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互补性,认为手工业并未完全破产,而是一直处于生存、延续和发展之中。应当说,这些认识不自觉地接续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有的学者的看法,但解释显然比以前更加明确,更加符合历史实际了。迄今,除了个别陈旧的教科书以外,中国近代家庭手工业的延续已基本成为学界的共识。当然,也有学者仍将手工业的延续和发展说成是自己的“新”观点,而将手工业的衰落断言为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界的主流看法,并加以批驳。其实,这一批判的靶子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为天造的,亦可哂耳。在我看来,现在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无须再对手工业的衰落和延续进行争论,而是应该转换到如何揭示手工业延续和发展的动力上来。近些年已有学者对此有所涉猎,但仍需更多的实证研究予以支撑,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实现突破。本文主要是从传统与现代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传统与现代既是理论又是历史存在,但迄今尚无公认精准的概念解释,一般说来,传统是指近代或现代以前世代传承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认识,现代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具体到本文,传统是指历代传承的家庭手工业经营方式,现代是指机器工业的经营方式。近代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之中,在家庭手工业延续的过程中,应该弄清楚传统力量和现代因素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以论者经常引以为据的冀中定县(今河北定州)为个案,对这一问题做一系统的分析,冀望为中国近代家庭手工业的研究提供实证和理论之贡献。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家庭手工业的延续和发展
- 二 维持和提高农家生计
- 三 历史传承和“农闲”不闲
- 四 原料供给的传统与现代结合
- 五 传统工具与改良工具
- 六 土货的市场销售空间
- 七 一些手工业衰落的多重因素
所属图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