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凯恩斯经济思想与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1920~1949)
凯恩斯经济思想与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1920~1949)

作者:宋丽智 邹进文

宋丽智 邹进文##赵晓阳 周东华 刘忠明

所属图书:中西交汇中的近代中国都市和乡村

图书作者:赵晓阳 周东华 刘忠明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报告字数:24047字 报告页数:26页
摘要: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经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付经济大萧条、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政策及思想转型的枢纽人物。虽然凯恩斯同中国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但是他对中国的许多问题都给予了关注。1912年,凯恩斯在《经济学杂志》上撰文评论了中国学者陈焕章的著作《孔门理财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11),指出中国学者(如明初叶子奇)很早就懂得“格雷欣法则”和“货币数量说”。1918年,在反对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援引强加于中国的“庚子赔款”为先例。1937年,他还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日本不愿放弃对中国的侵略时中断与日本的全部贸易关系。1941年,凯恩斯建议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由此,凯恩斯的传记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在《凯恩斯传》的中文版序中总结道:凯恩斯“确实是中国的一个朋友”。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逝世后,《金融周报》于1946年第18期(1946年4月21~27日)迅速予以报道:“凯恩斯爵士于四月二十一日以心脏病不治,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二岁。”同年,中国学者发表了多篇悼念凯恩斯的文章。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混沌中的摸索:1920~193660769839
  •         (一)凯恩斯货币思想的理论性解读
  •         (二)凯恩斯管理通货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 二 追赶西方经济学的新步幅:1936~1949
  •         (一)中国近代新货币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         (二)中国近代财政思想的新发现
  •         (三)中国近代就业理论的争鸣和阐释
  •         (四)凯恩斯经济思想与其他学派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
  • 三 理论与现实:对凯恩斯经济思想的最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