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美国社会福音及其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美国社会福音及其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作者:赵晓阳

赵晓阳##赵晓阳 周东华 刘忠明

所属图书:中西交汇中的近代中国都市和乡村

图书作者:赵晓阳 周东华 刘忠明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报告字数:9274字 报告页数:11页
摘要:19世纪大量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只有一个目标:“我们来这里,不是为发展这个国家的资源,不是为促进商业,也不仅是为提升文明,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作斗争,为了拯救罪人,为基督征服中国。”如何更加有效地让中国人接受基督、皈依基督,采取哪种传教布道方法,传教士之间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大部分传教士采取了传统的“直接布道”的方式,如街头布道、教堂布道、乡村布道、分发福音传单等,但他们的传教热情并没有得到中国人相应回应,有的只是冷漠、敷衍,甚至公开激烈的反对。一些传教士开始探索新的传教方法,为身处社会底层的中国人开办了免费医院和学校,想通过治病救人和书本教育来改变中国人对基督教的认识和看法。医学传教和教育传教原本是次要的、辅助性、非常规的方法,逐渐被英美传教士所广泛采用。后来,学界称采用直接布道方法的传教士为“保守派”,以内地会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为代表;称重视社会服务方法的传教士为“自由派”,以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为代表。方法的差异是保守派和自由派在传教方法上的不同,更重要的这些都是基于神学思想的巨大差异。一般来说,保守派在拯救观上强调个人灵魂得救,而自由派不仅关注个人灵魂的得救,也关注个人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需要,因此,自由派传教士更重视参加社会改革,热衷开展各种社会服务事业,如兴办各种学校、文化机构、报纸出版、医院等,介绍西方文化,力图通过这种方法来引导“中华归主”。在整个19世纪,保守派神学思想在中国占据主流地位。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 美国社会福音
  • 二 社会福音与个人福音之争异
  • 三 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