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农民工题材小说的艺术价值
农民工题材小说的艺术价值
报告字数:61931字
报告页数:93页
摘要:通往现代化的途中,乡村在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一个有着深厚农业文明传统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里,似乎只有乡土文学最能本质和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的兴衰和民族的衍变,只有农民形象最能集中和准确地折射出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之火花。回望乡土小说的历史,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等一代文人开创乡土文学的“启蒙叙事”,沈从文的“田园牧歌式”写作,到赵树理、周立波、孙犁的“民间叙述”,直到五六十年代柳青、梁斌等对时代的“宏大叙事”,再到80年代农村变革小说和文化寻根小说,毫不夸张地说,乡土小说创作始终是文学表现时代生活的“圣地”和“宝库”,常常引领时代文学的“风骚”,成为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主流,而与此相应的则是城市的艰难表达。在乡村覆盖城市的历史书写中,缺少城市文化的参照坐标,或者说审视城市时采用向下的写作方式,某种意义上也造成了乡土小说局限于自身、局限于主流意识形态而不断被遮蔽的历史创作。乡土想象的宗教性、自足性和封闭性遮蔽了现实(尤其是乡土现实)的真相,阻塞了乡村和城市的对话路径,延缓了乡土中国现代性文化的融合和再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土对于中国文学的叙事来说,既是一个理直气壮的护身符,又是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紧箍咒。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 一 现代化语境中的叙事立场
- 二 想象农民工的方式
- 第二节 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社会学意义
- 一 “向城求生”的“政治经济学”
- 二 “向城求生”的生命特征
- 三 “向城求生”的命运反思
- 第三节 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审美意义
- 一 现代性焦虑的叙事策略
- 二 悲剧意识:现代性焦虑的审美之维
- 三 有限度的悲剧
所属图书目录